黑茶农业网 — 助力农村创业者走上致富之路!

花蛤无公害标准化养殖技术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9-07 23:58:09标签: 蛤蜊 蛤蜊饲养管理 当前位置:黑茶农业网 > 渔业 > 手机阅读

蛤蜊

花蛤,为菲律宾蛤仔和杂色蛤仔的俗称,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帘蛤科。菲律宾蛤仔的贝壳呈卵圆形,壳质坚厚、膨胀;壳表面灰黄色或灰白色,有的具带状花纹或褐色斑点;壳面有细密的发射肋,与自壳顶同心排列的生长线交织成布纹状。杂色蛤仔的外形与菲律宾蛤仔相似,但贝壳较小而薄,呈长卵圆形;且壳表面颜色、花纹变化极大,有红、白、褐、紫、黄等颜色相混杂的斑点和花纹,从壳顶至腹面常有数条淡褐色的色带。花蛤喜栖息在内湾风浪较小、水流畅通并有淡水注入的砂泥质滩涂,穴居深度随季节和个体大小而异,一般在10厘米左右;生长适宜水温5℃~35℃,最适水温18℃~30℃;适应海水比重1.008~1.026,最适海水比重1.015~1.020。花蛤是福建省的四大传统养殖贝类之一,随着垦区土池育苗和滩涂高效养殖技术等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推动了花蛤养殖业的快速发展。2006年全省花蛤产量26.2万吨,居全省贝类产量第二位。 

花蛤的营养价值很高,据分析每100克花蛤可食部分含有蛋白质5.3克,脂肪2克,碳水化合物7克,微量元素钙133毫克,磷92毫克,铁2.5毫克,维生素A1900国际单位,核黄素0. 4毫克,是沿海群众喜爱的海产贝类食品之一。此外,据研究,花蛤组织提取液对治疗肉瘤抑制率达30%以上,肝癌抑制率达30%。随着海洋生物药用研究的发展,其价值将会更高。 

平潭县是省内主要的花蛤无公害养殖基地,年产花蛤2万吨以上。为进一步推动花蛤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规范花蛤无公害养殖技术,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2007年平潭县列入“福建省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示范县,分别在芦洋马腿村和幸福洋垦区共建立了100个花蛤无公害标准化养殖技术示范户,实施面积2973亩。预计亩产无公害商品花蛤达2. 5吨以上,比前三年平均亩产增产25%,可超额完成预定的示范目标任务。现将花蛤无公害标准化养殖技术总结如下,供有关生产单位参考。 

一、场地选择 

花蛤养殖场地应选择交通方便、远离污染源且风浪平静,潮流畅通,地势平坦,退潮时干露时间不超过4小时,底质稳定,含沙量为70%~90%,比重1.012~1.022,流速40厘米/秒~100厘米/秒的中、低潮区滩涂,或底质、水质条件适宜的围垦区内的池塘、滩地。养殖环境应符合 GB/T 18407.4 的规定。养殖用水应符合 NY 5052 的规定。 

二、埕地清整 

已连续养殖多年的滩涂(或池底)需翻滩改良。翻出的泥沙经过潮水多次冲洗和太阳曝晒后,整平滩面,捡除敌害生物及杂物。易受洪水冲刷和泥沙覆盖的埕地要用芒草筑堤防洪,堤宽30厘米~40厘米,堤高出埕面20厘米~30厘米,以稳定埕面,防止种苗流失。 

垦区内池塘、滩地养蛤,要做好堤坝、水闸整修,播苗前一个月,先排干池水,连续曝晒池底15天~20天,然后用漂白粉(含氯量25%~28%)全池均匀泼洒消毒,用量15公斤/亩~20公斤/亩。消毒后,用网目0.258毫米(60目)的筛网过滤海水,进水浸泡2天~3天,排干池水,并重复浸泡、排水2~3次。清塘后,进水深30厘米~50厘米,施肥(晴天时,每隔2天~3天施尿素和过磷酸钙,单位水体用量分别为0.5克/立方米~1.0克/立方米和0.1克/立方米~0.5克/立方米)培养基础饵料,使水色呈浅褐色,以利花蛤生长。 

三、蛤苗选择 

蛤苗按发生季节、外表颜色和个体大小分为白苗(壳长0.5厘米)、中苗(壳长1厘米)和大苗(壳长2厘米)。提倡放养大规格蛤苗。蛤苗产地环境应符合 GB/T 18407.4 的规定。蛤苗的质量安全应符合NY 5288的规定。要选择当日采收、含泥沙杂质少的蛤苗,而且每一批蛤苗,应大小均匀,无破损,健壮,活力强。 

四、苗种运输 

当天采收、当天运输、及时放养,遵守“通风、保湿、低温”三原则,防晒、防雨淋。车运时以竹篓装苗,每篓20公斤左右,以不满出篓面为宜。篓与篓之间紧密相靠,上下重叠时,中间隔以木板,防止重压死亡。船运时,舱内放置若干个用竹篾编制成的“通气筒” (高70厘米~80厘米,直径30厘米),苗种围着“通气筒”倒入舱中,以利于空气流通,防止舱底的苗种窒息死亡。 

五、播放蛤苗 

根据苗种规格不同,白苗一般在4月~5月,中苗在12月至翌年2月~3月,大苗在产卵之前(9月中、下旬)播苗。播苗方法建议采用湿播(又叫带水播),以提高播苗的质量与效果。 

六、养成管理 

(一)抓补苗:播苗后要及时检查种苗分布情况,过密的要散开, 过疏或局部发生死亡的应补苗。 

(二)抓移殖:小苗一般撒播的潮区较高,经6个月~7个月养殖后,个体增大,摄食量增加,抗敌害能力增强,应移养到较低潮区,加速生长。夏季烈日暴晒,埕地较高的蛤苗要移殖到潮区较低处。 

(三)抓防灾:易受台风、洪水、酷热以及漂油和其他污染物影响的养殖区,要做好防范和抢救措施。台风来临前要提早收获或移到安全海区养殖。洪水后要及时清理覆盖埕面的泥沙,集拢散蛤减少损失。 

(四)防敌害:养成期间应经常检查,及时清除危害严重的敌害生物。鱼类敌害可用茶籽饼(用量5~8公斤/亩)捣碎泡水,均匀泼洒埕面。蟹、螺等敌害,可用网具或手工采捕清除。 

垦区蓄水养蛤,要严防滤水网破损,可利用夜间灯光诱捕水中的鱼虾蟹等敌害生物或定期排干池水驱赶抓捕敌害生物。杀除浒苔,先将水位降至20厘米~30厘米,再用漂白粉全池泼洒,经6小时~10小时,引入过滤海水冲稀,然后把水排干,经2个~3个潮水反复冲洗,即可。 

(五)繁殖基础饵料:垦区蓄水养蛤,要注意观察水色变化,晴天时每隔2天~3天施尿素0.5克/立方米~1.0克/立方米,使水色保持浅褐色。若水色变清、饵料不足时,可投喂豆浆作为代用饵料,单位水体用量为1克/立方米 (以干豆重计)。 

(六)专人管理:整个养殖期间,应认真做好生产记录。蛤埕要有专人管理,防止人为践踏和鸭群侵入危害,还应注意及时填平埕面,修补堤坝水闸等,以保障养殖生产安全。 

七、质量安全 

应着重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种质、强化检测和管理等方面加强花蛤产品的质量安全措施: 

(一)选用的养殖场地、蛤苗和清池消毒除害用的药物以及肥料等,要符合无公害水产品养殖规范的要求; 

(二)养殖埕地和设施使用前应彻底整修消毒,有效控制病源菌的危害; 

(三)蛤苗应采自渔业环境达标的养殖海区,必要时应先检测后采用,以保证蛤苗质量; 

(四)提倡生态养殖,合理控制养殖密度; 

(五)防治病害应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物,用药应符合NY 5071的规定,建议使用微生态制剂、中药制剂; 

(六)建立养殖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体系,对育苗和养殖水源、养殖水体和投入品作全程监控检测,建立养殖过程的生产记录管理制度,以确保有关技术措施的准确、到位。 

八、适时收获 

花蛤经1年~2年的养成,长到壳长3厘米以上时,即可收获。收获从3月~4月开始,直到9月花蛤繁殖期前结束。收获的花蛤质量应符合NY 5288 的规定。收获方法: 

(一)锄洗法:适用于含泥较多的埕地。先将蛤埕分成100平方米左右的若干小区,在其四周筑起高20厘米左右、宽30厘米~40厘米的小堤,在地势低的一侧堤中央留一出水口,斜插上置蛤帘,帘的后面放蛤篮。采收时用齿耙翻起泥沙和花蛤,将事先储在埕地上方的海水放入,用耙锄不断搅拌埕土成泥浆,迫使花蛤浮到表层,再用推板将上浮的花蛤推至出水口,花蛤和泥沙经过蛤帘,水和泥沙漏掉,花蛤落入篮中,清洗,拣除破蛤和杂物。 

(二)荡洗法:适用于沙质埕地,垦区池养花蛤也多采用此法。收获时先在埕面上插好标志,在潮水未退干时,用“蛤荡”顺退潮而荡,花蛤入“蛤荡”内。荡了一定距离后,将荡入的花蛤倒入蛤篮。然后经过筛选,使小蛤均匀撒播到埕地继续养殖,成品蛤分批挑拣、清洗即可。 

(三)挖捡法:适用于多种埕地。收获时各操作者相距1米左右,横列并排用耙锄翻土,挖起花蛤,筛选、清洗即可。 

(四)机械采收法:适用于低潮线以下沙质埕地。购置专业采(吸)蛤船,进行机械化自动采收。采收的花蛤经机械自动筛选、清洗,将小蛤均匀撒播到原埕地继续养殖,成品蛤辅以人工挑拣、清洗、分装即可。 

花蛤主要是鲜销,但也可以加工制成咸蛤、鲜蛤肉、蛤干等小包装食品。加工时蒸煮出的蛤汤可浓缩为“蛤油”。蛤壳可烧壳灰。

上一篇两条60斤鳡鱼吃掉鱼塘两万鱼苗被“正法”

下一篇草鱼无公害养殖方法

渔业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