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我国闽、粤、琼、苏、浙、鲁等省的一些对虾育苗场中,屡见一种奇怪的虾病。此病症状主要表现在幼虾体内会发出一种隐现的荧光。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渔民皆叫荧光病,在我国渔民叫荧光虫病。此病症状特别在夜间较为明晰可见。但荧光的亮度依病情程度而定。
在发病初期荧光不明晰;病中期至濒临死亡时则显示弱光;幼体崩溃死亡及死后的荧光最强。此过程要持续到尸体完全分解后才消失。可见其荧光强度亦是判别虾病程度的标志之一。在发光初期的幼虾,食欲已减退,甚至拒食,虾体活动力降低,成批虾群下沉水底,至体躯发白全部死亡。
据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发光的幼虾是由于感染了一种荧光细菌所致,用细菌学方法分离鉴定证明,有哈维氏弧菌(Harvey)、斯白利特弧菌(Splendidns)、荧光假单胞菌(P.Fluorescens)等。这些菌经24小时培养均能产生荧光素或黄绿发光素,而且该菌类喜栖含有机污染水体及生物饵料(轮虫、卤虫)等,从而进入幼虾消化道,破坏虾机体而致其患疾病。因此加强水环境保护,改善虾苗的生态环境,是杜绝荧光菌感染的一项关键措施。
原来用于治理本病的药物很多,主要有土霉素、吡哌酸、氟哌酸、甲氧卡嘧啶和磺胺甲基异口恶唑、异丁基哌嗪力复霉素、硫酸新霉素及杆菌肽素等等,但由于长期来一直使用这些药物,形成菌体抗药性,致使药性减退,甚至无效,有些已被禁用。
为此笔者经过艰辛努力,筛选出分别为新灭荧灵B型与C型两种药物。对治理有抗药性的荧光菌病有特效,并已在广东湛江、广西北海、海南海口及山东烟台等育苗场中使用水面积累计超过100万亩,并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受到当地渔民的较高评价。
具体使用方法:一、新灭荧灵B型属固体粉剂,使用量0.01~0.07mg/l,将药溶解于水后,在养殖水体内全面均匀泼洒,一般每天用药一次,隔日连用二三次即可;二、新灭荧灵C型属液剂,使用量0.1~0.3mg/l,将药液溶解于水,全面均匀泼洒,一般每隔8小时用药一次,连用24小时即可痊愈。
此两种灭荧菌制剂均具有极高的优异活性,其主要成分phytoalexins—quassin是取自天然植物中的诱杀素物质,经复配稳定剂和增效剂而成,有广谱、高效、速效、无“三致”特点,与环境友好,并采用了微乳高渗透的纳米型技术,从而有优异的治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