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茶农业网 — 助力农村创业者走上致富之路!

鲍鱼养殖的敌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9-05 18:41:49标签: 鲍鱼 鲍鱼饲养管理 当前位置:黑茶农业网 > 渔业 > 手机阅读

鲍鱼养殖

鲍鱼养殖的敌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敌害生物

寄生性的敌害生物  环节动物门多毛纲的才女虫可寄生于鲍壳的内部,时间长了则会造成壳层疏松或者穿孔,影响鲍的正常生长发育,最终可导致死亡。还有一些褶牡蛎、藤壶、柄海鞘、贻贝、筒螅等生物可附着在鲍的贝壳上或附着在养殖笼上,严重时可导致鲍的死亡。

对此危害,目前还没有有效的防治措施,可在养鲍笼中混养一定量的光棘球海胆。每层养鲍150个可混养海胆5个~20个,有害附着生物可减少50%以上。

捕食性敌害生物

鲍的捕食性敌害生物种类较多,例如:石鲷、马面鲀、龙虾、日本虫寻、海星、章鱼、鱿鱼、红螺等肉食性生物能直接残食鲍苗或成品鲍,尤其对小规格鲍苗危害更大。

鲍鱼养殖

竞争性敌害生物

一些藻食性贝类例如:蝾螺、正形海胆等其所摄食的饵料种类、生活空间与鲍十分相近,导致彼此之间相互争夺饵料资源和生态空间,这些生物也同样成为鲍种群发展的限制因子。

疾病及其防治

气泡病

此病对鲍人工育苗生产危害较严重,稚鲍易得此病,发病季节为春季到秋末,尤其是夏季高温季节发病率较高。

(1)症状:病鲍消化道内可发现有许多小气泡,使其消化道及内脏肿胀,足部收缩无力,吸附力下降,摄食量明显降低。此病多发生于稚鲍剥离后15天~60天左右,高温季节一旦发病会出现传播快、波及面广、死亡量大的不良后果。

(2)治疗:由于病因不明,因而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高温期少喂或停喂人工配合饲料,加大给水量将有利于减少该病的发生。

鲍鱼养殖

裂壳病

此病多发生于鲍苗的室内越冬期或室内中间育成期。

(1)症状:病鲍足部变瘦、变黄、失去韧性,足表面有大量黏液,贝壳变薄,壳外缘稍向外翻卷,壳孔连通,活力减弱,摄食量下降,然后逐渐死亡。

(2)病因:病原体为球状病毒。传播途径为水平传播,最大可能是径口进入体内。

(3)治疗:目前只能采取以预防为主的措施防止发病与感染传播。

脓疱病

(1)症状:病鲍的足肌上出现白色丘状脓疱,然后破裂形成2毫米~5毫米深的孔洞状创面,并有脓液溢出。病灶周围的肌肉也随之出现溃烂坏死。

(2)病因:病原菌为河流弧菌。该菌的发育温度为15℃~42℃,在25℃~35℃时发育较快。

(3)治疗:单一使用药物时的最小杀菌浓度:氯霉素为3.12毫克/升,复方新诺明6.25毫克/升,氟哌酸12.5毫克/升。联合使用时的用药浓度为:氯霉素1.56毫克/升+复方新诺明1.56毫克/升或氯霉素0.78毫克/升+氟哌酸6.25毫克/升或复方新诺明1.56毫克/升+氟哌酸6.25毫克/升,以联合用药的疗效为好。

以上就是鲍鱼养殖的敌病害及其防治技术的介绍了,希望本文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上一篇鲍鱼养殖病害防治

下一篇鲍鱼养殖的疾病防治措施

渔业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