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茶农业网 — 助力农村创业者走上致富之路!

泥鳅养殖的研究与探讨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9-10 03:52:42标签: 泥鳅 当前位置:黑茶农业网 > 养殖技术 > 手机阅读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隶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地区,由于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受到了人们的青睐。近年来,因为水资源污染、大量捕捉等原因, 导致我国天然野生泥鳅产量逐年下降,而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又逐年上升,这为人工养殖泥鳅创造了巨大商机。随着渔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特种水产养殖业的兴起,泥鳅养殖开始从小水体养殖向规模化生产发展,但发展速度较慢,加之天然资源因水域受污染严重、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电力捕鱼等因素的影响,泥鳅资源量呈下降趋势,其商品供应已不能满足目前国内外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泥鳅养殖已成为一条养殖户创收致富的途径,开展泥鳅人工养殖有着广阔的前景。

泥鳅适应环境能力强,在各种环境下都能够很好地生长,前期鳅苗在孵化池中孵化养殖,中后期转移到室外养殖池中养殖。池中应配防逃栅、出水孔、食台等。目前以池塘网围养殖、水泥池养殖、稻田养殖、流水式养殖4种养殖方式较为常见。

泥鳅养殖推荐:泥鳅养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饵料的准备

泥鳅是杂食性动物,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为达到预期产量,应该准备充足的饵料,包括植物性饵料和动物性饵料。植物性饵料一般为豆粕,动物性饵料一般为鸡蛋、河蚌肉、鱼粉等,同时还要加入定量的磷酸二氢钙。

二、育苗设备建设

泥鳅卵有一定的黏性, 极易随着水的波动从附着物上脱落而沉入水底,这样在育苗设备方面就不需要附着基,但需要借助充气设备使卵子均匀分散在水中孵化。亲鳅在产卵后会摄食卵子,在育苗设备方面就要考虑如何在亲鳅产卵后及时把亲鳅取出, 一般采用在产卵池中设置网箱的方法。

泥鳅养殖的研究与探讨(2)

三、池塘网围养殖

池塘网围养殖是目前比较普遍的养殖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投资少、效益高。

1、塘址选择

首先,要保证池塘的水源充足、可靠、水质清新良好、无枯水期,可以满足用水需要。其次,水源地要无工业污水,进排水方便,最好能够做到自流自排,这样可以方便管理并且节省开支。再者,要求光照充足,以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长。此外,池塘的土质以中性或者微酸性的黏质土壤为佳,土质对泥鳅的影响很大,黏土中含有大量的腐殖质,有利于泥鳅的快速生长。

2、池塘的面积

泥鳅养殖塘一般面积不宜过大, 以利于管理。池塘以长方形为佳,一般宽小于15米,长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决定,整个鱼池的面积小于666.67㎡为好。设定池塘的宽度,主要是有利于饵料的投放、池塘的管理以及捕捞。池深以1米 为好,池水深40~70厘米,底部保留至少10厘米的淤泥。进水口高出水面20~30厘米,排水孔处于池塘的最低处。溢水口设在池塘正常水平面处,排水口设置在池底鱼溜底部。进、溢、排水口用密网布包裹,池底向排水口倾斜,并设置与排水口相连的鱼溜,其面积约为池底的5%,低于池底30~35厘米。

3、防逃与防护设施

泥鳅有钻洞的天性,防逃设施对于池塘养殖泥鳅尤为关键。修建养殖池的时候需要深挖20厘米,埋下网片,网片沿着整个池壁铺设,整个池壁铺设好网片,防止泥鳅钻洞逃脱,养殖池边需要围起网片,防止泥鳅逃脱的网片下埋至硬土层,上高出水面15~20厘米。同时泥鳅养殖池的池壁还需要有一定的斜度,这样做可起到2个作用:一是防止池壁坍塌;二是可以有效地预防泥鳅钻壁。

养殖池周围一般还需要围起一定高度的网片栅栏,网片栅栏的高度为1.5米以上,这样可以防止青蛙、蛇的进入,同时也使养殖池处于一个相对隔离的环境,免受外界的干

扰。

4、塘内设施

每个池的四周一般都建有食台。食台由网片、绳索和浮子制成。食台底部用比较密的网片,以饵料不会穿过网片落入水底为标准,网片用绳索与浮子连接,使食台半漂浮于水面,然后将浮子固定即可。每个食台的面积一般为3-5㎡左右。当饵料投放在食台上时,通过观察采食情况,判断是否应该增减饵料。如果饵料很快被吃完,说明应该适当增加投放饵料的数量;如果发现有饵料有剩余,应适当减少投放饵料的数量。每天投料要定时,早上一般在9:00前投料完毕,下午最迟不超过15:00投料完毕。

四、水泥池养殖

水泥池养殖泥鳅与网围养殖泥鳅很相似,但在建造、摄食以及管理上,两者又具有一定的差别。

1、塘址选择

水泥池养殖塘址的选择灵活, 在保证水资源供应的前提下,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可以修建水泥池养殖泥鳅,不仅可以节省土地,便于管理,同时又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池壁最好用砖墙砌成,内外壁及底面用水泥抹光。

2、池塘的面积

根据生产的需要和地形条件,一般养殖泥鳅的水泥池大小为50~200㎡不等。长方形的池子容易修建,又便于拉网,池底应向短边有一定的倾斜角度,以利于排水、去污。池子也可以修建成圆形,圆形的池子由于各点到出水口距离一致,所以具有很强的排污能力。池子一般高为1米,水深为60厘米 左右[1-3]。

3、排灌设施

一般将排水口设置在池子的最低处,排水口的直径10~20厘米,排水口要用滤网(网目为2mm)罩住,这样既可以避免因吸附污物而影响排水,同时又不会伤害

到泥鳅。在池外的排水口,可以设置一个活动的竖立圆管,池水从该管上部排出,该管的高度即为池水的深度。

4、池内设施

一般池底都需要放上10~20厘米 厚的泥土,有利于泥鳅的栖息。所放泥土为微酸的黏性土壤,在这种环境的土壤中有利于泥鳅的生长。同时在池中设置食台,食台的设置方法与在池塘网围泥鳅养殖中设置的方法和起到的作用类似。

五、稻田养泥鳅

泥鳅喜欢在肥水中生活,而稻田养殖是生态养殖泥鳅的一种方法。因为泥鳅非常喜欢稻田里的浅水环境。利用稻田养殖泥鳅, 在不破坏稻田原生态系统及不增加水资源使用量的情况下,可以达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效果,提高经济效益。稻田养泥鳅可以促进水稻增产,而且投资小、见效快[4]。

1、稻田的选择

泥鳅产量的高低与稻田适合养泥鳅的基本条件是分不开的, 必须根据泥鳅对生态条件的要求选好泥鳅养殖的田块。一般来说,养泥鳅的稻田一般要求保水性能好、无渗漏、水源充足、无污染、排灌方便。土质方面,选择肥沃疏松、腐殖质丰富、耕作层土层呈酸性或中性的土质,以保水力强的黏土或壤土为好,不宜选沙土土质。稻田宜小不宜大,这样方便管理,最好以333.34~666.67㎡为宜,而且地势平坦、坡度小。选择种植稻的品种时候,养殖泥鳅的稻田中最好选择单季度中稻或者晚稻为好。

2、防逃设施

为了防止泥鳅逃逸,可以加高加固田埂。加高加固田埂不仅可以防逃逸而且可以起到蓄水的作用,选作养殖泥鳅的稻田应事先结合稻田耕翻平整, 将四周田埂加高加固,使田埂内侧尽量陡峭光滑。田埂要打实夯紧,做到坚固结实,不垮不漏,并严防田埂漫水、漏水和逃鱼现象发生。

3、开挖鱼沟、鱼溜

鱼沟、鱼溜解决了种稻与养鱼的矛盾,确保水稻生育期间能够正常进行稻田水层管理、干旱缺水或排水晒田时使鱼有个比较安全的栖息场所, 以及排水捕获时便于鱼群集中,利于收获,在养殖泥鳅的稻田须因地制宜地开挖鱼沟和鱼溜。

鱼沟、鱼溜开设的面积一般占稻田面积的5%-8%,做到沟、溜相通。鱼沟、鱼溜的开挖一般在稻田耕翻平整后进行,而后再进行插秧。鱼沟、鱼溜开挖的形状、位置、大小应视养殖泥鳅稻田的具体情况而定。鱼沟一般宽40厘米,深为50厘米。一般方形鱼溜面积为2米×2米×1米(长、宽、深),圆形鱼溜直径多为1-15米,深为1米 左右[5]。

鱼沟、鱼溜也可以作为繁殖饵料生物的场所。在靠近排水沟附近的沟、溜底部,用鸡粪、牛粪和猪粪等混合铺10-15厘米 厚度,其上铺约10厘米 厚的稻草和10厘米 厚的泥头,用来培养饵料生物。鱼沟、鱼溜增加了稻田的贮水量,可促进稻和泥鳅生长。

4、开好进、排水口及安装拦鱼设施

养泥鳅的稻田要及时开好进、排水口。进、排水口的开挖地点,应选在稻田相对两角的田埂上,以利于排或灌都能使整个稻田的水顺利流通。进、排水口最好用砖或石砌成,以免因经常灌、排水而冲垮田埂。进、排水口处要安装拦鱼栅,防止灌、排水时跑鱼和野杂鱼随水进入稻田[6]。

泥鳅养殖技术:池塘网箱养殖泥鳅技术

六、流水式网箱养殖泥鳅

在一些有水源,但限于条件和环境而不能造池的地方,为了充分利用资源,可以采用流水式养殖泥鳅。

1、场地选择

养殖地点应选择避风向阳的湖泊、水库边浅水处或活水池塘内,水质良好,且无工业污染。设置网箱的池塘面积最好在0.34h㎡以上,要求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且无污染。池深在1.5~2.0米,淤泥厚15厘米 左右,池塘进、排水方便。

2、网箱规格与设置

网箱养鳅分为鳅种培育网箱和成鳅网箱。网箱一般以10~20㎡为宜。箱体由聚乙烯机织网片做成,网目0.5~1.0厘米,网高视养殖水体而定,但网箱上半部须高出水面40厘米 以上,防止泥鳅逃逸,箱底要着泥。网箱内也可设置食台,有利于投食以及观察泥鳅采食情况。

3、设置遮阳物

泥鳅不喜强光,在网箱上方应架设遮阳网,或在网箱内放置遮蔽物,如水葫芦或者浮萍,覆盖水面不超过网箱面积的20%左右,不仅防止强光照射,而且泥鳅可食用水生植物的嫩茎叶。同时,应注意清除网箱内多余的水生植物。

4、饲养与管理

平时要勤刷网箱、勤巡塘,每周洗刷网片1次,这样可以保持网箱内外水体流通,同时使池水中的浮游生物进入网箱内,可为泥鳅提供丰富的基础饵料生物[7-8]。

巡塘查箱时,要检查网箱有无破损和漏洞,及时修补,以防泥鳅逃逸。平时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在下雨时,要防箱水外溢而致泥鳅逃出,还要防止农药、化肥等污染水进入箱内。

七、探讨

池塘网围养殖泥鳅产出高,养殖效益较好,但因需要高投入,适合养殖专业户模式化的经营。在管理方面,平时要坚持巡塘检查,主要依据水色来判断水质,观察泥鳅的活动及摄食情况等。泥鳅在中度偏酸的水中生长较快,大规模养殖除了可以测定水中PH值外,还可以通过观察水色判断是否适于泥鳅生长。一般来说,水色为浅褐色,能见度为10厘米时的水质,最适合泥鳅生长。水泥池养殖可以调节泥鳅的生活环境,适合成鳅的暂养,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从而可以提高收入。在管理上,要定期检查泥鳅的生长情况,随时调整喂食、施肥、冲新水等。稻田养殖泥鳅,一般是秋季稻田收割后,搞好稻田鱼工程设施,然后放入泥鳅种。优点是不需投料,依靠稻田内的食物促进泥鳅生长,不仅可以提高稻田的产量,还可以带来额外的经济效益,是一种绿色的生态养殖方式。流水式网箱养殖,因流水保肥能力差,需投喂的饲料较多,其饲养成本较高,具有放养密度大、网箱设置水域选择灵活、单产量高、管理方便、便于捕捞等优点。

作者简介:

浙江海洋学院水产学院:陈胜、王飞、梁毅

参考文献:

[1]彭仁海,张丽霞,张国强。淡水名特优水产良种养殖新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蒋业林,丁凤琴,束维虎,等。仿生态池塘环境下泥鳅生长、存活和经济效益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2010(8):333,336。

[3]谢申柱.泥鳅池塘高产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23):277,279。

[4]翟永青. 稻田养殖泥鳅新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08(17):266。

[5]石传翠,杜本俊,高群,等.科学养殖黄鳝泥鳅大全[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6]熊家军,宋淇淇,巴晓亮,等.泥鳅健康养殖新技术[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8。

[7]马开栋.藕田养殖泥鳅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15):325。

[8]罗艳萍,张家国,冷向军.泥鳅幼鱼对饲料中蛋白质的适宜需要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8):8541-8543,8692。

上一篇茭白泥鳅共生养殖模式详解,升级版引入养猪,打造生态循环养殖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养殖技术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