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茶农业网 — 助力农村创业者走上致富之路!

泥鳅养殖技术研究进展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9-10 03:40:06标签: 泥鳅 当前位置:黑茶农业网 > 养殖技术 > 手机阅读

泥鳅(M isgurnus angu illicaudatus)又名鳅、鳗尾泥鳅、真泥鳅。在分类学上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是我国常见的经济淡水鱼类之一。由于泥鳅是小型鱼类,具有肠呼吸的功能,对水中溶氧要求比其它鱼类相对较低,特别是能适应浅水、小水体和易与其它水生动物共生等特性,所以,近年来,人们尝试了不同的泥鳅养殖方法与技术,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发展泥鳅的养殖起到了推动作用。

一、池塘养殖

池塘养殖泥鳅的技术多源于传统池塘养鱼。泥鳅池塘养殖对水质要求较低,耗水量小,既节约水源又保护环境。泥鳅的养殖对池塘面积要求也不大,不适宜养殖其它鱼类的中小型池塘都可以用来进行泥鳅养殖。王卫民等[1] 在总结了水泥池培育鳅种的成功经验并分析了土池培育鳅种失败的原因后,提出了土池和水泥池大规模培育鳅种的措施及注意事项。

在池塘养泥鳅高产技术方面,尚元富[2]曾利用1334㎡左右的土池精养泥鳅,每667㎡产量达到1816.2Kg,平均增重率达到24.9%,养殖周期为3个月。密山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3]利用6670㎡池塘养殖泥鳅,每667㎡放养80Kg,养殖期为125天,每667㎡收获165Kg。储松元等[ 4]对泥鳅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及养殖方式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认为苗种培育以土池为好,面积不宜太大,一般在30-100㎡,池深40-60cm,池中开挖溜,以利用其栖息和避暑防寒,池埂、池底夯实,进排水口设拦鱼网,池底淤泥深15-20cm,池中投放浮萍,覆盖面约占池总面积的25%。李玉环等[5]认为,泥鳅池的土质以黏土为好,在黏土中混加腐殖土有利于泥鳅天然饵料的繁生,有利于提高泥鳅的产量,在黏土池塘中生长的泥鳅其体色黄、脂肪多、肉质好、味道美。相反,在沙土质水体中生长的泥鳅,体色黑、脂肪少、肉质差、味道差。

在不同水源条件下也可采取措施养泥鳅,吴凯等[6]认为,季节性缺水池塘前期的池水靠外来水源补充,由于此时池水渗漏快,用量大,提水费用高,所以更应注重科学用水和合理补灌。第一次注水,加灌40-50cm,通常7-10天就要补灌一次,一般使池水保持在40cm即可。根据养殖实践,放养初期由于鳅种个体小,池塘负荷量小,池水不宜过深,过深反而不利于浮游生物繁殖和泥鳅摄食。随着鱼体的增长,67月份池水可适当加深到50-60cm,此时水位的掌握以水质不恶化,水温不过高(<℃)为度。补灌水时尽量安排在中午或清晨。中午灌水可调节水温,清晨灌水可辅助增氧。随着汛期的到来,水位自然上涨,池水可达到正常深度。8月份以后池水要保持在1.5m以上,并加强投喂和管理。放养量根据池塘条件及设计产量而定。前期水源有保障,后期水位较深的池塘设计产量可适当高些。一般每667㎡产400-500Kg的池塘,放种量60-100Kg;每667㎡产700-800Kg的池塘,放种量100-150Kg。

泥鳅养殖:泥鳅养殖的三种模式和技术要点

泥鳅养殖技术研究进展(2)

二、水田养殖

利用稻田或种植其它水生经济作物,如莲藕、菱白、慈姑等的水田养殖食用鳅,不仅不影响这些经济作物的产量,而且可提高水田的综合产出和整体效益,可一举两得。

水田集约饲养泥鳅,饲养管理要求与池塘相似,要做好投饵、施肥以及水质控制工作。粗放饲养则根据天然饵料状况做好施肥工作,保证泥鳅充分摄食。在利用水田饲养泥鳅的管理中,经济作物和泥鳅两者要兼顾,如在水稻田晒田、搁田和施药的时候要及时将泥鳅集中到鱼沟和鱼坑中,施药要选择高效低毒的农药,并注意喷施方法,尽量不让药物进入水体中。水田饲养泥鳅,放养密度掌握在每100㎡水田投放规格4-6cm的鳅种5-7.5Kg,收获量一般是放养量的5-7倍。据易亮报道[7],在水稻本田生态环境下投饲、施肥精养泥鳅,4个月内增重量可达2-4倍,泥鳅产量一般可以达到300Kg/667m2,稻谷单产通常可以增产20%左右。宋长太[8] 报道了利用稻田进行人工催产自然繁殖孵化,大田培育鳅种技术。

据王树林[9] 报道,稻田育水丝蚓(俗称“红虫”)养泥鳅,既可充分利用水体资源,又能减少水稻病虫害,因鳅套养稻田水体中,畅游索食害虫,还起着生态防病作用。稻田育水丝蚓养泥鳅,一般经4个多月饲养,每667㎡生产成品鳅150-200Kg、水稻500-600Kg,产值可达到1500-2000元以上,经济效益是单一种植水稻的2-3倍。

三、网箱养殖

网箱饲养泥鳅,具有养殖密度高、便于捕捞和防逃的优点。网箱采用网目为0.5-1.0cm 的聚乙烯网布做成,面积一般为10㎡左右。网箱设在湖、河边或池塘内,箱底着泥,铺上15-20cm厚的壤土,网箱上部要求出水40cm 以上或设置盖网防止泥鳅逃逸。

网箱饲养放养密度0.5-1.0Kg·㎡,有流水条件的可适当增大放养量。网箱饲养以人工投饵为主,要求动植物饲料搭配投喂或直接投喂全价配合饲料,在台湾用营养全面的泥鳅配合饲料,日本则用鳗鲡饲料投喂。

网箱饲养要经常检查网箱,发现破漏及时补好,勤刷网衣,保证箱内外水体交换,箱内溶氧充足,注意观察泥鳅摄食活动情况,注意鱼病的防治。方云东等[10]报道,网箱原材料可用聚乙烯制作而成,绞丝网类型,长X宽X高为6mX4mX1.8m。网箱框架为竹竿搭制,每口箱需竹竿6根,每条长边3根,直接固定于水中,网箱水下部分为1.5m,水上0.3m,箱底距塘底约0.5m。泥鳅苗种放养前15天安置网箱,使网箱壁附着藻类,并移植水花生,占网箱面积的1/3。每亩水面放置一口网箱。池塘面积4X667㎡/口,水深2m,放养规格25g/尾的泥鳅种25Kg/箱,养殖150天收获产量47.5kg/箱。黄文等[11] 认为,网箱宜设置在湖边或河边等浅水处,箱底铺15-25cm厚的泥土。邱嘉强[12] 在稻田进行了网箱养殖泥鳅试验,在122㎡的网箱中,投放泥鳅苗81.46Kg,经120天的饲养,共捕获泥鳅567.3Kg,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网箱分别为4mX5m、3mX4m、3mX3m种规格,网箱高为1m,网箱与田埂距离50cm以上,网箱入水40cm,箱内底层铺20cm厚的粪肥、田泥等,四周挂一直径30cm,深8cm 的塑料盆作饵料台,箱上作盖,防止翠鸟的危害。

四、木箱养殖

在有水源而不能建池的地方,可用木箱饲养泥鳅,日本的秋田县多使用这种方法。木箱是用杂木制成,大小一般为1mX1mX1.5m,在其两侧作3cmX4cm的进排水口,并安装网目2 mm 左右的金属网。箱内下面填入堆肥(约30cm厚) ,或一层切碎的篙草一层泥土,堆积2 ~ 3 层,最上层为土。水深30-50cm。在木箱上要设置金属盖网,以防鸟兽危害。放置木箱的地方,尽可能是向阳、水温较高处,在水温较低的场所,可建一个晒水池,以提高水温。用上述大小的木箱可放养鳅种l~ 1.5Kg,每日投喂由米糠、麸皮、饼类、玉米粉等植物性饲料和动物内脏、小鱼虾、螺蚌肉、蚕蛹、蚯蚓等动物性饲料混合制成的饲料,投饵量视鱼体重及水温而定。饲养期间,要经常筛选泥鳅的大小。约经半年饲养,收获量可达放养量的8 -10倍。据马继富[13]报导,每箱放养体长3cm鳅种1-1.5Kg,饲养半年即可收获,每箱可产泥鳅15-20Kg,木箱规格为1mX1mX1.5m,在一侧或两侧设直径3-4cm 的进排水口,并安装网目为2mm的金属网,箱底填入粪肥或泥土(或一层稻草一层泥土),最上层为泥土,保持箱内水深30-50cm左右,木箱可放在向阳流水处,一孔进水一孔出水,亦可将几只箱联在一起搞联箱生产。

五、庭院养殖

利用房前屋后空闲地开展养鳅,不但投入少产出多,不占土地,科技含量要求相对较低,而且又可达到娱情乐性,发家致富的目的。

六、其它养殖方法

泥鳅的养殖除了以上所述方法外,还有一些利用泥鳅生物学特点而因地制宜的创新方法,如在不同养殖环境条件下与其它水产动物的混养生态养殖法、人工模拟泥鳅巢穴的无底泥基质养殖法和流水养殖等。

王树林[14-16] 报道了利用稗草淹青养泥鳅技术、莲田养泥鳅套养青虾技术和池塘种植苦草养泥鳅技术。戴晓东等[17] 将无霉烂、干燥好的麦草、稻草或玉米秸,用铁丝捆扎成直径30cm 左右的捆,用木棒在扎牢的草捆上捣几个洞,用石块作为沉子,平铺于池底,可作为泥鳅的栖息环境并便于捕捞。余继升[18] 和尹伦甫等[19] 报道了鳝鳅混养技术。王会珍等[20]报道了硬化池栽藕混养泥鳅技术。钱光云[21] 报道了河蟹、泥鳅混养技术。何福森等[22]报道了蛙鳅网箱联养技术,体弱有病的泥鳅被牛蛙吃完,利于疾病的控制。

七、捕捞

由于泥鳅身体圆滑,有喜欢钻泥的习性,所以给许多养殖者带来了诸多捕捞上的困难,这直接影响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所以有人尝试了各种捕捞的方法,但是都还有一定欠缺。赵青松等[23]综述了泥鳅的捕捞方法。康志勇[24] 也系统地介绍了泥鳅的捕捞方法。如笼捕、笼式小张网捕、笼式套张网捕、池塘拦网捕、袋捕、药物驱捕和干塘捕等方法。

八、病害防治

泥鳅的常见病害有车轮虫、舌杯虫、三代虫等寄生引起的疾病,细菌感染引起的溃疡病、赤皮病、腐鳍病、烂尾病和烂口病,以及由水霉感染引起的水霉病等。随着泥鳅养殖技术研究的深入,国内外水产工作者对泥鳅病害的关注程度也日益提高,除了可用常规方法防治外,一些新的方法也必将产生。目前泥鳅养殖因病害暴发而造成重大损失的报道并不多见。

九、结语

在泥鳅的养殖技术方面,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有大量的试验研究报道,但还缺乏足够深入的支撑材料,从收集的文献资料来源看,大多出之于生产一线的工作者,而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报道甚少,这就使得泥鳅的高产、稳产、高效养殖技术趋于成熟还有待时日。

作者简介: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水产科学系:周本翔

参考文献:

[1] 王卫民,张家波. 泥鳅的大规模苗种生产技术[J].水产养殖,1998(5):3-4.

[2] 尚元富. 泥鳅高密度精养效益高[J]. 科学养鱼,2005 (9): 26-27.

[3] 密山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池塘养泥鳅鱼效益好[J].黑龙江水产,2005(4):25.

[4] 储松元,侯冠军,李俊,等. 泥鳅的人工养殖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5,11(4):132-133.

[5] 李玉环,李亚琴,郑学东. 浅谈泥鳅在北方池塘的养殖[J]. 黑龙江水产,2003(2) :14-15.

[6] 吴凯,刘权. 季节性缺水池塘养殖泥鳅高产技术[J].河北渔业,2003(3):22-52.

[7] 易亮. 水稻本田生态环境下泥鳅人工养殖技术[J].中国水产,2005(12):30-31.

[8] 宋长太. 泥鳅苗种稻田繁育技术[J]. 齐鲁渔业,2005,22(8):39.

[9] 王树林. 稻田育蚓养鳅新技术[ J] . 科学养鱼,2003(2):16.

[ 10] 方云东,孙友勇,王洪年. 池塘网箱养殖泥鳅技术[J].水产养殖,2004,25(3):27.

[11] 黄文,张修协,李文健. 泥鳅的网箱养殖及常见病害防治技术[J].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0(1):36-37.

[12] 邱嘉强. 稻田网箱养殖泥鳅技术[J]. 内陆水产,2002(1):32.

[13] 马继富. 木箱养泥鳅[ J] . 特种养殖,2004(7) : 39-40.

[14] 王树林. 稗草淹青养殖泥鳅[ J] . 农业知识,2005(7) : 19.

[15] 王树林. 无公害莲田泥鳅青虾绿色生态养殖[J]. 齐鲁渔业,2005,22(1):39-40.

[16] 王树林. 种植苦草养殖泥鳅技术[J].河北渔业,1999(5): 44-45.

[17] 戴晓东,孙潜. 田间沟渠养殖泥鳅技术[J] . 科学养鱼,2004(2):22.

[18] 余继升. 黄鳝泥鳅高产套养技术[J].养殖技术顾问,2003 (1):40-41.

[19] 尹伦甫,李红霞. 藕田鳝鳅混养试验[J] . 科学养鱼,2003(2):15.

[20] 王会珍,牛存霞,马玉华. 硬化池栽藕养鳅技术[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4):141-142.

[21] 钱光芸. 河蟹泥鳅混养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2(4):25.

[22] 何福林,伍少平. 蛙鳅网箱联养初探[J] . 内陆水产,2000(5):22-23.

[23] 赵青松,金珊. 捕捞养殖泥鳅的技木综述[J] . 农村养殖技术,1999(9):13.

[24] 康志勇. 养殖泥鳅的捕捞技术[J] . 渔业致富指南,2003(21):19-20.

上一篇能繁母鹿饲养管理方法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养殖技术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