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茶农业网 — 助力农村创业者走上致富之路!

蜈蚣的生活习性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9-09 19:05:58标签: 当前位置:黑茶农业网 > 养殖技术 > 手机阅读

  蜈蚣的外部形态:

  蜈蚣体扁而长,全体由22个同型环节构成。长6一16厘米,宽5—11毫 米。;头部呈红褐色,身黑绿色。具一对触角,有感觉和嗅觉功能。有 单眼4对,爪发达,最末一对步肢向后延伸,呈尾状。整个体躯可分为 头部和躯干部两部分。

少棘蜈蚣  1.头部

  蜈蚣的头部为整个躯体的第1体节。头板呈圆形或饼子状或孢子状,扁 平。前端较窄,突出,长约为第l背板的2倍,头板和第1背板均呈金红 色或红褐色,角质,有光泽。头部共6节(即有6对体腔囊组成),但到长 成时消失。头部的附肢包括触角、大颚、第1小颚和第2小颚。头部具感 觉和摄食的功能。

  头部器官有眼、触角和口器、颚足等。颚足是猎取食物的主要工具,也 称毒颚。蜈蚣的眼都是单眼,共;个别蜈蚣种类为小眼。触角位于 头的顶端,共一对,灵敏细长,17节。触角有感觉和嗅觉功能。口器由 l对大颚、2对小颚、上下唇、舌等组成。整体模式图iifl,图1少棘蜈蚣外 形

  2.躯干部:

  蜈蚣的躯干部是第2体节至尾部这一部分。第2体节也称颈部,近似梯形 ,暗红色,有光泽。蜈蚣体形狭长,具许多体节及步足。躯干部至少有 15个体节,多的有21个。体节由背板、腹板和2个侧面板组成。每个体 节有1对肢体。躯体自第2背板起为金红色、墨绿色和黑褐色。腹部下面 生有2l对步足,呈黄色或赤褐色,并有9对气孔。尾部腹面有排泄生殖 器l对。

  蜈蚣的生活习性:

  1.蜈蚣的生活环境

  蜈蚣一般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石块下、瓦砾之间、杂草丛中、成堆的树叶里、腐烂的植物枝叶和乱石的缝隙里,尤其喜栖在腐殖质多、易滋生昆虫的垃圾堆中。也有的种类喜欢群居在水边的石头缝中。6月后,气温逐渐升高,特别在盛夏,为避过炎热的气候,蜈蚣转移到阴凉的地方栖息,常潜伏在废弃的沟壕、荒芜的坟堆或田埂中,以及路边的缝隙中。秋末冬初,结伴栖息于背风向阳的石多土少的山脚下或树洞、树根隙间等比较温暖的地方,钻人泥土,潜伏于离地面10一13厘米深的土中越冬。来年的惊蛰后,开始恢复活动。随着天气转暖(20℃以上),活动逐渐频繁,寻找食物。

  蜈蚣是夜行动物,行动敏捷。白天潜伏穴中,如在石块、腐朽的木块下,落叶草堆中或乱石的缝隙中。夜间是蜈蚣活跃的时刻,离开隐蔽的场所,四处活动、觅食、饮水、交配等。

  蜈蚣喜欢单个活动,一般不合群,没有固定的窝穴定居。据观察,晚上8—12时,是蜈蚣外出活动的高峰时间。一般在凌晨4时左右停止活动,回到隐蔽处栖息。蜈蚣畏光,害怕直射阳光。若把它放在光照较强的环境中,会破坏它的正常活动。因此,人工饲养蜈蚣应遮光,不能让日光直射蜈蚣。

  2.蜈蚣的生活适宜温度

  蜈蚣为变温动物。温度是决定蜈蚣交配、繁殖、生长发育以及休眠越冬的一个主要因素。

  蜈蚣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35℃,最适生长发育温度为25一§2℃,35℃以上躲在阴凉处,40℃以上极易使体内失去水分,甚至死亡。

  在生长期内若气温高于20℃,活动量大;低于20℃时,活动量小,生长发育也受到抑制或因消化不良而产生腹胀,母体的孵化期延长或停止交配。夏季,白天温度转高,活动量小;夜间温度较低,活动量大。当气温下降到10℃以下时 //www.cyone.com.cn //,活动渐渐减少;5一o℃时,即失去活动能力,停止摄食,蛰伏在适于越冬的场所开始冬眠。休眠期间的温度最好在5一10℃。低于0℃以下,则易挨冻死亡。

  处于冬眠期的蜈蚣不再活动,也不摄食,身体摆成“S”形或“L”形,触角由外向内卷曲,尾足并拢。在冬季若把它挖出来也不能马上活动,经太阳晒暖才苏醒过来,但行动呆滞而缓慢。越冬钻土的深度与气温、地温的高低有直接关系。天气越冷,钻人土层越深。一般钻人20—60厘米处,最深可达100厘米。

  在冬眠期间,若气温回升时,可中断休眠期,暂时爬伏在土面上晒暖。当气温回升到IO~C以上时,冬眠的蜈蚣开始苏醒出蛰。在0—30℃之间,蜈蚣均可生存。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季节温度相差较大。因此,娱蚣进入冬眠的时间有迟有早。

  3.蜈蚣的生活湿度

  空气湿度和饲养场地的湿度是否适宜,对蜈蚣的正常活动和生长的关系极大。在一般情况下,蜈蚣生长所需的空气相对湿度为65%一75%,饲养池内的湿度为20%一30%。在一定的温度下,空气相对湿度大,体内水分的丢失速度减慢;如相对湿度低,水分丢失速度加快。饲养场内湿度过大,极易受微生物危害,对蜈蚣蜕皮造成困难;而过于干燥,饲料水分又较少,不但影响蜈蚣的正常生长,而且还可能诱发它们之间互相残杀,甚至产生生理性病变。

  蜈蚣的活动与雨量关系十分密切。当天气闷热,雷阵雨后的夜晚活动量大;无风、微风情况下活动正常。风力在六级以上,空气湿度较低时活动少,下雨时基本上不活动。雨后转晴,天气潮湿时,活动较多。休眠期间,池穴的湿度以10%一15%为宜,空气相对湿度不宜过高。

  蜈蚣还有饮水的习惯,如果几天不喝水,就会缩短其寿命,甚至死亡。蜈蚣饮的水多以清泉、露水等清净的水为主。

  4.蜈蚣食性

  蜈蚣为肉食性动物,食物广泛,但选择性小,喜食各种昆虫之类的小动物。主要捕捉蟋蟀、蝗虫、蜘蛛、地鳖虫、青虫、蝴蝶、飞蛾、蚯蚓、蝇蛆等,也食一些鲜嫩草料(表1)。

  蜈蚣的食物:

  昆虫:

  蛾类、蝇类、青虫、蜂类、白蚁、蜘蛛、螳螂、蟑螂、金龟子、蜻蜓、蛆虫等。

  无脊椎动物:

  蚯蚓、蜗牛、鼠妇虫、马陆,蜈蚣卵、蠕虫等

  脊椎动物:

  蜥蝎、壁虎、蛇、蛙、鼠类、麻雀等

  植物:

  胡萝卜,熟土豆、苹果、植物嫩叶等

  其他:

  鸡蛋、牛奶、面包,地霉菌等

  蜈蚣的摄食量较大,一次可食占其体重五分之三的食物。一条蜈蚣可以一次连吃两只蟋蟀。但蜈蚣耐饥能力较强,数月不食东西也不会锇死。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会互相残杀。

上一篇蝎子的养殖技术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养殖技术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