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茶农业网 — 助力农村创业者走上致富之路!

泥鳅的养殖技术都有哪些主流模式?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9-09 18:26:14标签: 泥鳅 当前位置:黑茶农业网 > 养殖技术 > 手机阅读

泥鳅人工养殖技术是一门技术,关于泥鳅的养殖模式主要就以下6种养殖模式,各有各的优势。

泥鳅的养殖技术都有哪些主流模式?

1.池塘养殖

池塘养鳅,一般选用水泥池或三合土池,池深70-100厘米,水深50-60厘米,池底铺15--20厘米厚的肥泥,池的面积可大可小,以2-3亩为好。池塘应排灌方便,进出水口均用铁丝网防逃。放养前应进行清塘消毒,其方法和用量与鱼苗池相同。如无生石灰,也可用漂白粉消毒,每亩用量4—5千克。有条件的话,可在池中央和排水口附近设置集鱼坑,便于日后捕捞。泥鳅苗入池前,也应施肥以促使水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待施肥后2-5天,鳅种即可下塘.每亩放养30-50公斤,有丰富水源条件的可增加放养量。要根据池塘水质情况,经常投施一些有机和无机肥料,以培肥水质。另外,每日还要投喂一定数量的人工饵料。投喂的饵料种类有鱼粉、猪血粉、蚕蛹粉、米糠、麦麸、菜饼等。投喂量可根据不同季节而不同。5-6月为鳅体重的4%一5%;7—8 月为8%一10%;9—10月为5%一6%。池塘内要搭设饵料台,饵料要投到食台上,每池可根据大小设3—4个饵料台。投饵前应检查吃食情况,如发现未吃完,应减少其投量。一般以投饵后2—4小时吃完为度,还要每隔3-5天清洗一次饵料台,以防疾病发生。池塘要经常注入新水,以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池水宜保持中性或弱酸性(ph值为6.5-7.2),并每隔一定时间(15-30天)用1-2ppm的漂白粉消毒一下,以达到灭菌防病目的。

2.池塘混养即和其它鱼类混养

如和鲢鱼、鳙鱼、鲤鱼、草鱼、鳊鱼等混养。这种养殖方式其选塘、清塘,消毒、放养等和池塘养殖相同。混养的优点是:不需专门给泥鳅投喂较多饵料,只需给其它鱼类投饵。而鱼类吃不完的饵料和排出的粪便即为泥鳅的食物来源。故这种养殖方式效益高,水面利用价值大,值得大力推广。

3.稻田养殖

我国南方稻区广阔,利用稻田养鳅,既节约水面,又能获得粮食,经济效益显著,是高效农业良好的种养模式。

(1)稻田选择。养殖泥鳅的稻田以弱酸性、少泥沙,保水性好,降雨时不溢水的稻田为佳。稻田四周要高筑田埂.进排水口要设二道网,以防泥鳅逃逸。同时在田中或四角挖些集鱼坑,便于日后捕捞。

(2)放养与管理。于早稻或中稻插秧活蔸后放入苗种。一般每亩放养4—5万尾。放鳅前,也要追施有机肥料,以培养水中浮游动植物。为了获得泥鳅高产,应每口或隔日投喂一定的人工饵料。其饵料种类可以农副产品为主,搭配少量鱼粉、蚕蛹粉即可。后期可在集鱼坑多投喂一些饵料,利于集中捕捞。在饲养期间,要经常检查防逃设施,以防逃跑。养鳅稻田要尽量少施农药或不施。即使万一需要使用,也应分批下药,且喷头朝上,不要把药液喷到水面。另外,也不要使用除草剂。双季晚稻栽种时,最好采用免耕法,可避免机械损伤泥鳅。

4.坑塘养殖

这种养殖方式是利用房前屋后的小型肥水坑塘养鳅。坑塘面积可大可小.十几平方米到四五十平方米均可。一般常规鱼类在这种坑塘中会因有机质过多、溶氧不足而导致缺氧死亡。泥鳅因具有特殊的呼吸器官而在这种坑塘中生长良好。坑塘养鳅,每千方米可放养120尾左右,其管理方法亦与池塘养殖相同.一般只需投点猪、鸡粪一类的有机肥料和农家的残存剩品,如米糠、菜饼等,即可获得较高产量。

5、水池养殖模式(大棚、室内精养、无土)

传统的饲养泥鳅方法离不开淤泥环境,前面介绍的几种饲养方法,也是由人工营造一个淤泥环境来供泥鳅栖息、生长。但是,在淤泥单位面积上泥鳅的栖息量少,不仅对水体空间的利用率低,而且采捕时的效率也不高。

  

无泥土养泥鳅,可以不用淤泥。这种方法的立足点既可多层次立体利用水体,又便于捕捞商品鳅。

  

( 1 )多孔塑料泡沫

每隔 5 一 7 厘米钻直径 2 厘米左右的孔数个,每块塑料泡沫大小不定,厚度以 15 一 20 厘米为宜,重叠为立体,加以固定。让其浮于水面以下,不露出水面。

  

( 2 )多孔木块或混凝土块

大小、厚度、间距同多孔塑料泡沫,只是重叠后铺排在水中,从底往上排。

  

( 3 )水草隐蔽

池中放水草(水葫芦等),漂浮在水面,为泥鳅遮阳隐蔽,夏热时节不仅可以吸收强紫外线对泥鳅的直接照射,还可调节水温;水草根系发达,不仅给泥鳅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而且还可净化水质,改善饲养池内的整个生态环境。水草覆盖面积占水面的 2 / 3 左右。

  

湖南农学院曾谷初等研究人员曾做过泥鳅饲养池隐蔽物设置模式试验,在饲养容器中进行了放泥土15一 20 厘米、多层木板架、水草隐蔽物和无隐蔽物对照组的对比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情况的隐蔽物条件,对泥鳅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有较明显的影响,其中以用水草作隐蔽物的养殖效果最佳,最高成活率为泥土的 1 . 07 倍,为多层木板架的 1 . 14 倍,为无隐蔽物的 1 . 46 倍;最高增重倍数也是水草的最高,为泥土的 1 . 10 倍,为多层木板架的 1 . 37 倍,为无隐蔽物的 1 . 42 倍;最高产量还是水草的最高,为泥土的 1 . 33 倍,为多层木板架的 1 . 45 倍,为无隐蔽物的 4 倍。

  

因此,可以直接用水草放在水中进行泥鳅的无土养殖,特别是大规模养殖时,对泥鳅的生产过程易管理,易操作,管理适当。其泥鳅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都将有很大的提高。

6、网箱养殖泥鳅技术

一:池塘的选择,网箱养殖泥鳅要选择合适的鱼池,鱼池的地势要高,背风向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鱼池向阳可以满足浮游动植物的生长,保证黄鳝有足够多的饵料。鱼池中无杂物、透明度良好,鱼池底部要平坦,更加有利于泥鳅的生长。

二:网箱的选择,网箱箱体质量要好,网箱长5.4米,宽3.4米,高1米,其水上部分为0.4米,水下部分为0.6米。新购买的网箱要在水中浸泡几天,等到有害物质散发之后再放入养殖池内。网箱用支架固定在水中,网箱四角连接滑轮,方便网箱的升降、清洗、捕捉泥鳅。

泥鳅养殖市场前景怎么样?

泥鳅具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在国内,中国人民一直以来都将泥鳅视为滋补强身的佳品,市场需求年年攀升,市场价格稳中有升。在国际市场上,泥鳅更是畅销紧俏的水产品,是中国传统的外贸出口商品,在日本、韩国和中国港澳台地区尤其受欢迎。在日本,泥鳅的价格甚至高于鳗鲡,还经常供不应求。据市场调查显示:从1995 年至今,小泥鳅连续10 年走俏市场。国内市场需求量每年为10万~15万吨,但市场仅能供应5万~6 万吨,缺口很大,拉动市场价格连年攀升。1995年全国市场批发价平均为5~7 元/千克,2002 年上涨至15~18千克。近两年,有些市场批发价格甚至上升至32 元/千克。与此同时,国际市场对中国泥鳅需求热度也逐年升温,订单连年增加,尤其是日本、韩国需求段较大。连云港口岸仅2006 年2 月份一个月就出口泥鳅542 吨,货值97 万美元,分别比2005 年同期增长了193 %和239 %。据不完全统计,日本、韩国对泥鳅的年需求量在10 万吨左右,中国已无大货可供。香港、澳门市场也频频向内地要货,且数量较大。因此,许多部门和专家在预测未来几年最有前途的水产品时,都将泥鳅养殖作为热门对象之一。

有了市场销路,发展养殖就有了动力。尤其是由于市场需求量增大,人们加大了捕捞天然泥鳅的力度,再加上农药及工业“三废”等的污染,使得天然泥鳅资源急剧减少,仅靠捕捞早就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于是,人工养殖泥鳅开始在各地发展起来。中国的泥鳅繁育和养殖起步较晚,1985 年随着泥鳅人工繁殖技术的进一步完善,泥鳅养殖业才开始逐步发展起来。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地方如江苏、浙江、广东、湖南等省进行的苗种繁育和养殖推广工作,成效显著。泥鳅人工繁殖的苗种可以和四大家鱼的苗种一样批量供应,池塘养殖成鳅,每亩产量可高达1000 多千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从养殖角度来看,泥鳅病害少,繁殖简单,运输方便,而且泥鳅能用肠呼吸,耐低氧,食性杂,几乎什么动、植物食料都能吃,饲料来源广,最有利于养殖的是由于能耐低氧,泥鳅的适应力特别强,几乎能在各种容器和水域中养殖,像木箱、水缸、水桶、土池、水泥池、稻田、莲田、荸荠田等,甚至排水沟中也能养。而且,养殖泥鳅成本低,市场价格高,所以经济效益显著。稻田养殖,既可收稻谷又可产泥鳅,一举两得,每667 平方米稻田可产泥鳅50~100 千克,增加产值1 000 元以上;池塘养殖,每667 平方米可产泥鳅1000 多千克,产值至少10000 元,除去苗种成本、饲料成本、水电、防治疾病药物成本等,每667 平方米可获纯利6000~7000 元;网箱养殖,普通8 平方米网箱,可产泥鳅1000 千克左右,产值也要过万元,由于网箱养殖成本较高,纯利润能达5000 元左右。

事实证明,泥鳅养殖有广阔的市场为依托,有成熟的技术为保证,必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帮助养殖者走上致富之路。

上一篇泥鳅养殖注意事项到底有哪些?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养殖技术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