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茶农业网 — 助力农村创业者走上致富之路!

蚯蚓高效养殖技术(上篇)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9-08 06:49:22标签: 蚯蚓养殖技术 当前位置:黑茶农业网 > 养殖技术 > 手机阅读
 

    蚯蚓是一种优质的饵料,干体内粗蛋白含量高达70%左右,同时还能处理有机垃圾、畜禽粪便,把这些东西转变成优质的有机肥,能够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蚯蚓还是最好的工业原料之一,从蚯蚓中可提取多种酶和活性物质,用于医药、食品、美容产品、环保工业。

    蚯蚓性喜温暖潮湿。在自然条件下,除严冬或干旱外,一般在暖和季节都能繁殖。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一年四季都能繁殖。蚯蚓从卵茧产下至发育成熟并开始产卵作为一个生育周期,其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有很大关系。

 一、蚯蚓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1.蚯蚓温度

    蚯蚓是喜温动物,野生蚓在久旱、严冬及高温季节会钻入生土层潜伏休眠。人工养蚓,要调节好温度,使蚯蚓全年都能生长繁殖。蚯蚓的最适生长温度在25℃左右。蚯蚓是雌雄同体的动物,但必须异体交配。性成熟的蚯蚓(即出现生育环)在交配1周后各自产卵。但产卵频率与温度有很大关系。温度低于10℃时,要35天左右才产卵一粒;温度在18~25℃,湿度30%~50%,通风换气好时,一般1.5~4.5天就产卵一粒;当温度高达35℃时,产卵数量下降。卵茧孵化与温度也有很大关系。当温度低于8℃,卵茧停止孵化;15℃时,卵茧约33天孵化出幼蚓,孵化率97%,平均每个卵茧孵出幼蚓6.8条;当平均温度在20℃时,19天孵化幼蚓;32℃时,10天便可孵出,但孵化率仅33%,平均每个卵茧孵出幼蚓2~3条。孵化过程中,当卵茧积温达到220~260℃时,幼蚓便可孵出(卵茧积温指每日扣除卵茧在8℃以下停止孵化的无效温度后逐日积累的能使卵胚胎发育的有效温度总和)。所以把温度控制在18~25℃最利于蚓产卵孵化。幼蚓生长38天左右达到性成熟,全生育期60天左右。一条蚯蚓一个月内产的卵茧,逐渐能孵出50~80条小蚯蚓。

2.蚯蚓食性

    蚯蚓是腐食性动物,喜欢生活在含有大量有机质的土壤里,难以在一般耕地中见到。所以利用动植物的有机废弃物可以大量人工养殖。它食性广,畜禽的粪便以及稻草、各种鲜、干青草,树叶、瓜果、菜皮、甚至泔脚等经发酵后都能食用。蚯蚓一天的摄食量与自己的体重大致相等,其中一半作为蚓粪排出。生产一吨鲜蚯蚓,约要摄食70~80吨有机垃圾。

 3.蚯蚓湿度

    湿度与蚯蚓的生长,产卵及卵茧孵化的关系很密切。蚯蚓体内含有约80%左右水份。如久不浇水,会造成蚓体萎缩,影响产卵,甚至自溶死亡。在蚓床含水份30%左右时,蚯蚓吃食多,生长快,产卵多,孵化率高。

4.pH值

    蚯蚓床的酸碱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危害蚯蚓生长,以pH值6~8为宜。

5.空气

   用空气流通和不流通的二种不同条件饲养蚯蚓30天,它的产卵数分别是7.8粒和1.4粒,差距较大。空气中一般含氧20%,含二氧化碳0.03%~0.06%。若二氧化碳含量超过1%,就会影响蚯蚓的产卵。

 二、蚯蚓高效养殖技术

 1、 蚯蚓种的选育

         适宜于饲养的蚯蚓种类有赤子爱胜蚓、威廉环毛蚓、湖北环毛蚓等,其中赤子爱胜蚓比较适合作为增润林蛙的饵料。目前被广泛养殖的 "大平2号"、"北星2号"是我国70年代末从日本引进的,南京大学许智芳教授的论证结果表明:它们实属赤子爱胜蚓,只是经过人工驯养后,在优良条件下提高了体重和繁殖率,引入我国后其年繁殖率可达2000~3000倍。"大平2号"易于饲养、适应性强,但是容易退化,在养殖过程中要作好提纯复壮工作。 引种时可以直接引进成体蚯蚓,也可以将未经分离的养殖蚯蚓的培养基直接运到新的养殖场进行养殖。

2.蚯蚓场地与放养

      蚯蚓床一般5米宽,中间走道70~80厘米,但如用车送料,则宽度均应增加。走道填高30厘米以上,两边两条蚯蚓床各宽2米,在两条蚯蚓床的外侧开沟以利排水。  蚯蚓在室内外均能养殖。南方夏秋季节气温高,室内养殖较好。但室外可进行大面积养殖,低温时可利用太阳能增温。但场地一定要选在靠近水源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农村可利用村旁或林间空隙处。养殖面积大时要装水管或自动喷水器。

    蚯蚓床做好后,把发酵好的饲料横放在蚓床上,成20~30厘米宽的条形,间隔10~15厘米。放蚓种前先浇湿蚓床,然后把蚓种放入无饲料处,放养密度0.5千克/平方米(约1000条),然后补浇一些水,利于蚯蚓活动。忌在蚓床上堆满畜粪后放蚓种,以免造成蚯蚓种损失。

3、蚯蚓饲养基的制备

    蚯蚓主要以腐败的有机物质为食。只要是无毒、酸碱度适宜(PH6~7)、盐度不高、经微生物分解后的有机物质都可作为蚯蚓的饲料。例如禽畜的粪便、农副产品经过加工后的下脚料、酒糟、糖渣、锯末、生活垃圾、动物内脏、各种杂草落叶、枯枝朽木及食用菌培养后的废弃物等,均是蚯蚓喜食的饲料。为了达到增产和丰产的目的,饲养基的制备是关键工作:因为食物对蚯蚓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而且也表现在质量上。食物对蚯蚓产茧、繁殖有着直接的影响。例如用牛粪、羊粪来饲喂蚯蚓,比用粗饲料和麦秸饲喂的蚯蚓所产的蚓茧数量高出几倍到十几倍。

    虽然蚯蚓对饲料的要求比较粗放,但集约化、大规模养殖,饲料的制备是必需的。蚯蚓饲料制备过程中最主要的一个环节是饲料有机物必须充分发酵腐熟,使之具有细、软、烂,营养丰富,易于消化,适口性好等特点。如果投放未经发酵腐熟的饲料来养殖蚯蚓,蚯蚓不但拒食,而且未经发酵的饲料会因时间的推移而发酵,由此而产生高温(60~80℃)和释放出大量有害的气体如氨气、甲烷等,会引起蚯蚓大量死亡。   虽然蚯蚓以腐败的有机物质为食,但它们对各种有机物质有一定的选择性,在自然条件下,蚯蚓主要选食枯枝落叶等含有丰富钙质和蛋白质的有机物。许多蚯蚓对酸甜、腥味特别敏感,因此在饲料中若加上一些腐烂的瓜果,禽、畜、鱼的内脏以及洗涤禽、畜、鱼后的水,更能增加蚯蚓的食欲。

3.蚯蚓适时添料

    蚯蚓的食性广,几乎什么都吃,但关键是饲料一定要完全腐熟。堆肥需经30天,或挖成塘,把水草、青草、瓜果、菜皮及泔脚等放在禽畜粪水中发酵更好。因蚯蚓一天吃的食物与自己的体重大致相等,所以要"适时"添料。"适时"指蚯蚓床还有二成饲料时采集蚯蚓后添料。添料必须成梅花形,料堆之间留5~8厘米空隙。畜禽粪过薄要浇成条状。留1/3~1/4的空隙面积,并在添料前先浇水。雷雨易将刚添一二天的牛粪冲平,形成板结,不透气,蚯蚓受闷加上地温高,蚯蚓床边上的蚯蚓会爬入沟里,有的窜到蚓床表面,如尚有未发酵好的畜粪正在产生沼气,蚯蚓碰上立即死亡。因此在雷雨前后要勤观察,添料后未盖草的,在雷雨前后把蚓床上刚添的畜粪扒开20厘米宽。冬季蚯蚓床上全部盖一层薄料,也会造成蚯蚓死亡。久不添料又不浇水,会造成蚓体缩小,蚯蚓无法生存时自溶死亡,但它会留下一批卵茧。

4、蚯蚓饲料发酵腐熟前的加工

    蚯蚓的饲料一般可分为基础饲料和添加饲料两种。前一种是蚯蚓必需的,是长期栖息和取食的基本饲料;后一种是为蚯蚓补充基础饲料消耗的饲料,是在养殖蚯蚓时经常向饲育箱、床内投放补充的饲料。不过无论是基础饲料,还是添加饲料,在堆制发酵前,必须首先进行加工。如植物类的杂草、树叶、稻草、麦秸等一般要切成1厘米左右长短;蔬菜瓜果、禽畜下脚料等要切剁成小块,以利于发酵腐败;生活垃圾等有机物质,必须进行筛选,剔除碎砖瓦砾、橡胶塑料、金属、玻璃等无机废物,然后进行粉碎。

5.保湿通气

    蚯蚓床是养育蚯蚓的场所,要十分重视温度,湿度和通风换气。要经常浇水保持湿润。夏季每天浇水1次,低温期5~10天浇水1次,凉爽期3~5天浇水1次,使湿度保持在30%在右。并要认真做到常年盖层草,保湿通气。这样能促进蚯蚓多吃食,生长快,产卵多,卵茧孵化率高及幼蚓成活率高。我们于1994年作了盖草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盖草帘的蚓床蚯蚓产量提高了80%。另外,盖草后如遇到较大雷雨,可避免蚓床表层板结,并避免蚯蚓碰上沼气造成死亡等情况。低温期少数养殖户管理不善,造成蚓体萎缩,产卵少等,原因有多种,如久不浇水,添加饲料不及时等,最主要的是未做好通风换气工作。蚯蚓在缺氧条件下体色暗褐无光,体弱,活动迟缓,后代死亡多。尤其是尚未发酵透的畜粪,在薄膜内继续发酵,产生沼气危害蚯蚓。缺氧,鱼群浮头,易于发现,盖在薄膜内的蚯蚓床缺氧则不易发现。只有做好通风换气,增加氧气,排出有害气体才行。

6、饲料堆沤的具体操作方法

     通常在温暖季节里堆制的饲料堆,堆积到第二天,堆内温度会逐渐上升;7天以后,料堆的饲料急剧分解、发酵,早晚有时可以看见料堆上 "冒白烟"。料堆里的饲料发酵达到高潮以后便逐渐降温,当料堆内的温度降至50℃左右时,便可进行第一次翻堆。翻堆时应注意,首先将料堆四周和上面表层未发酵腐熟的饲料收集到一块,再将已分解发酵腐熟的饲料均匀混合,如发现结块的应捣碎、弄细,然后再重新堆积,适量浇水,适量添加些可溶性氮素(如氨水、尿素等),但要混均撒匀。在饲料堆上面可以用苇帘、草帘或杂草、麦秸、稻草覆盖,一则可以防止热能的散失,起到保温的作用,二则也可防止料堆水分蒸发和雨水的灌入。如料堆因发酵腐熟后上面塌陷时,要及时用四周的饲料填平,以防雨水的渗入而影响料堆的分解和发酵。料堆堆到半个月后进行第二次翻堆,目的是使料堆全部彻底地分解和发酵。第二次翻堆后可以继续翻堆3~6次,每隔5天、3天和2天各翻堆一次。

7、堆沤发酵饲料的条件

养殖蚯蚓的饲料发酵方法较多,一般多采取堆沤的方法。堆沤法简便易行,而且可大规模进行,在饲料堆沤时应具备以下条件:

(1)水分

    在堆沤饲料时,饲料堆应保持湿润,要有适当的水分,因为通常微生物活动和繁殖喜欢潮湿的环境。速成堆沤的饲料堆发酵最适宜水分为60%~80%,在配制时可以手握饲料,其水分可点滴流下,或以木棍插入饲料堆内,棍端湿润为宜。

(2) 通气

    在速成堆沤饲料时,必须要注意有良好的通气条件,因为分解饲料中的有机物质主要依靠好气性细菌分解发酵,有良好的通气环境,氧气供应充足,可促进好气性微生物的生长殖,这样就可以大大加快饲料的分解和腐败。为了有利于饲料堆沤的通气,一般常采用粪料占60%,草料占40%相互混合堆沤。在堆沤饲料时,通气情况往往与饲料堆沤时的堆积疏密以及饲料中所含水分多寡有关。

(3)温度

    在堆沤饲料时还应特别注意饲料堆内的温度;饲料堆内的温度过高或过低均对饲料堆的分解发酵不利。一般微生物生活的最适宜的温度为15~37℃之间。

(4) 营养

    在堆沤发酵饲料时,要充分考虑到分解发酵的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

(5) 酸碱度

     在堆沤饲料时还应充分考虑到饲料堆的酸碱度(即PH值),过酸或过碱均对饲料分解发酵不利。因为分解有机物的微生物对酸碱度反应十分敏感。

8.季节增温增产

冬季在室外按规模大小采用多种增温方法,争取蚓床最低温度在10~15℃以上,以提高蚯蚓生长和繁殖速度。

   有的养殖户在蚓床上平铺一层薄膜,虽然蚓床温度可比最高气温要高8~10℃,但到凌晨气温降到0℃以下时,蚯蚓床上只比外界温度高1~2℃。所以平盖一层薄膜不能达到所需温度。经多年探索,我们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在无锡地区能起到增温保暖功效。

(1)竹架塑料棚:本人五年来在冬季利用太阳能养蚯蚓,使用竹架塑料棚,投资少、效果好,平均每天增温10℃,按低温期150天算,累计增温1500℃,等于平均气温20℃的75天积温,比一般养殖户多2个月生长期,蚯蚓生长快,产卵早,孵化早,上市早,为全年高产打好基础。在塑料棚的东西北三面挂上草帘子,上下固定,以防风保温。棚内蚓床表面仍盖稻草、干野草或草帘子,并须在蚓床中间放上草笼透气,然后盖一层薄膜,气温低的地区可盖两层薄膜夹一层草帘。

(2)两层薄膜夹一层草帘:这种方法简单,不需要多少投资,而且增温保暖效果好。据我们测试,要比盖一层薄膜的温度高6℃。反之,在夏季能起到降温调节作用,蚓床上的温度比平盖一层薄膜低6℃。

上一篇蚯蚓作饲料贮藏方法

下一篇蚯蚓高效养殖技术_下篇

养殖技术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