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在养殖过程中个别或部分海参出现了化皮等疾病,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大棚内养殖,一个20方左右水体的池子中可能有几斤到几十斤苗,甚至有百斤以上的海参苗,数量达几十万头。有病的苗,例如化皮、吐肠、肿嘴等仅占极少一部分,一般最多几十个到几百个,如果只要一看有病害发生,哪怕是仅仅少数或问题并不十分严重,我们就开始满池子用药,以达到“治病、预防”的目的,这就有点像“捡芝麻舍西瓜”了。如果在一个社区内,仅有一两个人或十多个人感冒,那么我们就能给全社区的人都打针用药吗?当然不会!在海参养殖中,也是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为治疗几个或一些得病海参而整池用药。大家都知道,疾病严重的参苗,用什么药也不会管用,而病情轻的通过施加某些西药可能会起到一定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更多的没有犯病的参苗却无辜地被抗生素污染了。我们人没有病谁会去吃药?同样,没有病的海参,我们给它们施加抗生素,也肯定会影响它们的正常生长。也就是说,我们坚决反对对海参进行群体用抗生素或激素类药物。只要开始用抗生素,就会不同程度地改变甚至破坏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以后再不用也不行;甚至使用一种抗生素不生效,只有再换几种或几种同时使用。这就同现在人们感冒打吊瓶一样,再感冒不打就好不了。正是因为这样,抗生素剂量越用越大,品种也就越换越多,但是效果却越来越差。
我们都知道肉食鸡养殖从蛋壳孵化出来,52天就从0.1斤长到5—6斤,50天长出50多倍,比海参生长速度快多了。这与其说是养鸡,倒不如说就是采用一套“科学”用药程序培养“药丸”,基本是三天一换药,天天要加量。等靠到52天,再也不能养了,它们的生命也就走到尽头了。如果要多养一天,或是发育停滞、生长缓慢,或是大量死亡。但是,海参养殖在1—2个月内是养不到成参的,大量使用抗生素或激素把产量提高上来之后,或者卖掉让别人遭殃,或者卖不掉自作自受。用药“科学”的养殖企业,就赚了大钱,而用的不“科学”的就自认“倒霉”了!所以,用抗生素养海参既没有规律可言,也起不到真正的长久保障。你用,我用,大家都用,使海参产业岌岌可危。
“实验室模式”为什么不能等同于“生产模式”?西方医学的发展就是基于实验室内的实证模式。机体内一旦出现什么病症,人们就会把切片拿到实验室培养,然后根据不同抗生素的影响效果来决定用药的品种和剂量的差异。这种模式的有效性就是基于治单的成功,也就是说,谁有病就给谁用药;如果没有病而用抗生素进行预防疾病则一定是医生脑子进了水。为什么呢?抗生素长期使用就会使细菌具有耐药性,使机体免疫功能整体下降。这就是所谓的抗生素污染。在“生产模式”下,一池子海参只有极少数是得病的,如果说用药的话,只能针对这部分海参;如果所有的海参都用药,那么,好的海参也会受到抗生素的损害。抗生素可以治病苗,但也可以使健康的苗不健康,导致免疫力降低,活力下降和非正常生长。不健康的苗种一旦遇到天气骤变或意外刺激,尤其是寄生虫类疾病或病毒类等疾病发生,机体则处于极度虚弱状态,各种病患马上就会导致极其严重的灾难性后果。所以,在健康参苗和病苗不好分离的情况下,你是愿意让一部分病苗牺牲呢?还是让全部的苗都潜伏下隐患呢?
如果说,养殖的海参个体较大,容易分出,我们应该把得病的海参隔离出来,单独施加外用或内服药物进行治疗,等康复后再放回原池。这样,既避免了正常海参的药物污染,也节约了药用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