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蛙的人工繁殖技术
林蛙的人工繁殖包括种蛙的捕捞、选择,越冬保存,产卵和卵的孵化等环节。种蛙在春秋两季捕捉。春季捕捉必须准确掌握时间,4月上中旬即为林蛙的出河期。过早不易捕捉,过晚林蛙已经出河进入产卵场并进行自然抱对产卵,失去人工繁殖的机会。秋天捕捉种蛙最方便,捕捉时间较长,而且秋季林蛙数量多,有充分的选择余地。秋季捕捉时间以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在林蛙准备入水越冬前最为适宜。捕捉种蛙时要避免损伤。捕捉到的种蛙可临时用透气的麻袋或筐篓盛装,不能将种蛙放入不透气或透气性很差的袋子中。这样容易因窒息而死亡。捕捉到的蛙要经过选择之后方能做种蛙使用。一般要求种用蛙年龄在2~4年,体质健壮。因输卵管的重量与体重呈正相关关系,所以要选择体型大的做种蛙。两年生的种蛙体重不低于27克,三年生的种蛙体重不低于40克,四年生的种蛙体重不低于55克。体色要标准的黑色,体背有“人”字形的黑色斑纹。秋季捕到的种蛙,冬季要集中越冬贮存。可以用水库保存法越冬或地窖保存法越冬。采用水库保存法越冬时,将种蛙每200~400只装入铁丝笼或竹篓中,在林蛙入水期,即10月上中旬沉入水底,到第二年4月上旬将种蛙提出水面。采用地窖越冬时,挖一个2米多深的地窖,大小可视保存种蛙数量而定,在窖底放入石块,将种蛙放入,在石块上放一层稻草,窖上加盖,盖留缝隙,不必封得很严,以免缺氧。冬季还要经常淋水使窖内保持湿润,保存效果也很好。越冬后的种蛙或春天捕的种蛙在水温达到5℃以上时,应按雌、雄蛙1∶1的比例放入产卵池内,放置密度200~300对/平米 ,装好种蛙的产卵笼要立即放入产卵池,池水深度40~50厘米。产卵笼要吊起,笼内水深保持10厘米左右。待林蛙抱对产卵后,要经常检查,及时将所产的卵移到孵化池内。除笼法产卵外,也可以将种蛙直接放入产卵池内,在产卵池周围的池埂上用树枝修成栅栏或用铁丝网、席子等修成围栏,防止蛙逃跑。用这种方法产卵,种蛙的放置密度以50对/平米 为宜。林蛙的最适产卵温度为10℃,在产卵期如气温较低,可用塑料薄膜覆盖法提高产卵池的水温。在适宜的温度下,种蛙放入产卵池5~12小时即开始产卵。产卵时间集中在每天的0~8点,产卵高峰期在6~7点。产出的卵团要及时移入孵化池孵化,目前人工养殖林蛙广泛采取的是自然孵化法,即蛙卵靠自然水温孵化。卵团在孵化池中的放置密度以10~15团/平米 为宜,密度过大影响孵化率,密度过低浪费水面。为使卵团在孵化池内均匀分布,可用草绳、枝条将孵化池分成若干个小区,使卵团均匀地分布在池子各处。
林蛙卵的孵化速度和孵化率高低与水温高低有密切关系。在20℃的水温中3天即孵化出蝌蚪;低温时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孵化出蝌蚪。在孵化初期,水温要在6℃以上,后期可使水温升高到15~20℃,但孵化水温不能超过25℃,否则会影响孵化率和蝌蚪的成活。调节水温主要靠排灌水。如果水温低,可用塑料薄膜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