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蜡虫别名蚧虫、壳虫、水蜡虫,为昆虫纲同翅目蚧科昆虫。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省。它的雄性幼虫在生活过程中能分泌产生一种高分子脂类化合物,药材名叫“虫白蜡”,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创汇产品。
而白蜡虫人工养殖的技术要求并不复杂,白蜡加工工艺也较简单,是我国目前农村尤其是山区农民致富的项目之一。
一、白蜡虫的经济价值
虫白蜡又称虫蜡、中国蜡、川蜡、木蜡、蜡膏,其用途极其广泛。不仅是重要的中药材,而且有防潮隔湿、防锈防腐、着光等特点,是军工、轻工、化工、纺织及制作模型等工业的重要原料。中医学认为虫白蜡性温味甘,具有止血生肌、续筋图15自蜡虫形态图1.雄虫2.雌虫3.枝条上的蜡层接骨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出血性下痢,创伤出血,疮口久溃不收等症。同时,虫白蜡是制糖衣片剂、膏药、油膏和丸衣的原料。
二、白蜡虫的生活习性
(一)形态
白蜡虫体较小,雌雄变态差别显著。
雌性成虫刚成熟时,胸部背面隆起,虫体背面红褐色,满布大小不等的深黑色斑点,腹面灰黄色,体长1.5毫米左右,体宽1.3毫米左右。雌虫老熟时,体背急剧凸起呈半球形,体色暗黑光亮,不规则黑斑随之增大,体长约1厘米,体宽7—8毫米或更大。死虫体壁皱缩变硬。雌性成虫体节背面完全愈合,不能区分。体膜面膜质内凹。背腹壁的体缘具皱缩褶,称缘褶。缘褶上有成行排列的缘毛或缘刺。单眼小,不发达,触角6节。口器为甲壳质针状吸收式,无翅,足小,腹部腹面节7—8节间有阴门,不泌蜡,只起保护作用。
孵化初出的雄虫体小柔弱,体长约2毫米,胸部宽0.5毫米,有翅,翅长约5毫米。头钮扣状,浅褐至褐色,触角长丝状,口器退化,足细长,交尾器坚硬,端部尖锐,腹部倒数第2节背部有两孔,内生两根管状腺,由此分泌出两根细长白色的蜡丝。泌蜡后包围体躯的虫体呈圆形。包藏于卵囊内在颜色上难以区分雌雄。卵粒之间有薄胶粘连成串状,卵刚孵化时颜色有所变化,雄卵淡黄色,雌卵褐红色,此时在颜色上可以区分性别。它们的第1龄幼虫的体形相似,第2龄幼虫阔卵形雌虫卵大于雄虫。蛹为雄虫特有(图15)。
(二)白蜡虫的生活习性
白蜡虫生活在寄主植物上(女贞、白蜡树)。以受精的雌虫越冬。幼虫从卵囊内爬出,沿枝条爬到叶部,雌虫散布在叶表,雄虫在叶背以口器取食叶组织(俗称“坐叶”)。经一次蜕皮后,又到枝条上来回爬行。选择1—2年生的嫩枝固定取食,称为“定杆”,雌虫多分散活动,而雄虫则群聚。固定不久,雄虫背面出现蜡丝,数日即盖满虫体www.cyOne.com.cn/,8—9月后蜡层厚达6—7毫米,包囊于枝条上。到了蜡条上放出白蜡丝(又称“放箭”),即为雄虫飞出的前兆。此时雌虫已成熟。
决定白蜡虫雌雄幼虫孵化的最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当气温15—26℃、相对湿度65%一75%时,白蜡虫卵的发育、幼虫孵化才能正常进行。天气晴朗时,早晨6—7时幼虫开始活动,晚上8—9时结束,中午12时至下午3时是雌幼虫活动·盛期,中午11时至下午5时是雄幼虫活动盛期。多数白蜡虫在下午2时以后才开始定叶。
白蜡虫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由于各地自然条件有差异,故不同地区的白蜡虫,生长和成熟期均有显著的差异。我国白蜡虫以金沙江下游、云南、贵州、四川三省最多,其中高海拔的山区产量高,质量好。
(三)繁殖
白蜡虫分雌雄两性。雌虫为渐进变态,无前蛹和蛹期;雄虫属完全变态,一年一代、雌成虫交尾后,虫体逐渐膨大鼓起。受精雌虫在寄主树上越冬,一般次年4月左右,产卵于卵囊内,雌虫产卵完毕后,母体便干枯死亡,整个身体皱缩成为一个薄壳,紧紧包住所产的卵粒,这就是产区蜡农习惯上称为“虫子”的种虫。5—6月份孵化,先孵化出来的是雌虫,爬向寄主向阳的叶面散居取食;后孵化的是雄虫,喜欢背阳的叶背群居取食。蜕第1次皮进入2龄时,雌雄虫都离开树叶转向枝上固定为第一龄幼虫,“定叶”15天左右蜕皮为第2龄,离开叶片“定杆”;此后雌性即终生不动,仅在2龄时分泌极微量的蜡粉,待到8—9月份前,第2次蜕皮,雌虫进入成虫期;雄虫;‘定杆”2—3天后,开始泌蜡;直到8—9月份第2次蜕皮进人前蛹期,停止分泌,6—8天后,蛹经过3—5天第3次蜕皮进入真蛹期,停止分泌,6—8天后,第4次蜕皮羽化成雄成虫,2—3天后便在枝条上寻找雌虫交尾,交尾后5天左右死亡。受精雌成虫可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