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是一种杂食性小型淡水鱼类,其肉质清淡、细嫩,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被誉为“水中人参”,现在的养殖市场还是不错,很多人比较热衷,所以养殖泥鳅还是很有市场的,那么养殖泥鳅投资多少钱合适呢,下面我们采用的泥鳅养殖模式为围网养殖我们以一亩为单位进行计算吧!
一,养殖泥鳅投资多少钱
1、养殖场地租赁费:一般为400~600元/年,有的地方可能更低。
2、饲料:6000~7000元。
3、苗种:每亩投放10万尾,每万尾800元,10*800=8000元。
4、其他费用:网具400元,渔药及消毒药物100元,水电200元,预备资金1000元。
总结:养殖一亩泥鳅需要投资16000~17000元。
二,养殖泥鳅利润有多少
10万苗种经过6个生长月饲养后产量可以达到2000斤左右,每斤泥鳅价格按最低十五元计算2000*15=30000元,扣除成本纯利润13000~14000元,利润有16000~17000元。
总结:泥鳅养殖的有利可图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人工养殖泥鳅每年可投苗2~3批,亩产效益更可观。
三,泥鳅养殖有多种模式
1、高产精养模式:高产精养池是专门从事养殖泥鳅,不套养任何鱼类,标准化鱼塘,一般面积2~5亩一个池,长方形,水深可保持0.5~1.5米深,路面整齐,坡度一致。池塘内水面要培育1/4的水草,定时、定量、定点规范化管理的一种模式。
2、泥虾混养模式:泥虾混养模式,从事龙虾养殖池塘、南美对虾池塘、河蟹池塘内都可以套养泥鳅,每亩投放5~8公分幼苗200市斤,亩产可达1500市斤左右。这种模式大大提高了水面利用率,增加了经济效率,同时泥鳅对虾池可调优水质,补充氧气,虾便也是泥鳅一种很好的饲料,充分利用,真正做到采用生态农业养殖,综合利用高效农业途径,这种模式是今后养殖业上的发展模式。
3、泥鱼混养模式:鱼塘套养泥鳅,每亩投放6~8公分幼苗200市斤,每亩可达1500市斤。泥鱼混养对鱼类有选择性,只能选择四大家鱼类混养,其它鱼类则不能混养,特别是墨鱼、财鱼等食肉性鱼类。这种模式在投放鱼苗和泥鳅苗时的比例要适当,做到互相补充,起到综合利用的目的。
4、稻田套养模式: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土质柔软,腐殖丰富的田块,面积可大可小,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选择连片田区,以便管理。种植水稻品种应是矮杆,抗耐肥力强,抗病力强的品种。作为套养地,沿田埂四周或对角线开挖鱼沟,沟深0.3~0.5米,沟宽1.0~1.3米,在进水口或稻田四个角开挖鱼溜,宽2.5米,长5~6米,鱼溜面积一般在10平方米左右,角沟鱼溜面积占稻田面积的8%为宜。每亩投5~8公分幼苗150~180市斤,每亩单产可达900~1200市斤。稻田套养主要控制水位,一般田面水深保持在10~20厘米,夏天高温季节应尽快加深稻田水位,以防水温过高烫死泥鳅。
四,泥鳅养殖有没有风险?
“天上斑鸠、地下泥鳅”,泥鳅的营养价值相当高,除此之外,泥鳅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近年来,泥鳅市场需求量大,泥鳅养殖国内、国外市场的前景广阔。那么,泥鳅养殖有没有风险呢?
市场风险
虽然目前泥鳅市场需求量很大,价格一直攀升,但对于农民个人来讲,同样存在市场风险。特别是初次养殖,养殖规模又小的,市场风险相对要大一些。建议积极向大户和养殖基地靠拢,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掌握合适的时机,方便时“搭车”销售。
技术风险
泥鳅养殖,主要风险在技术,如果喂养、防病治病等技术不过关,会导致养殖失败。因此,在实施养殖之前,最好能学习相关技术,然后少量试养,待充分掌握技术之后,再大规模工厂化养殖。
五,泥鳅养殖技术
泥鳅是一种杂食性小型淡水鱼类,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泥鳅肉质清淡、细嫩,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被誉为“水中人参”,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不过,由于需求量增大,野生泥鳅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因此,人工养殖已经成为市场供应的主渠道。现在,咱们就到山东省的微山湖畔去看看,泥鳅是怎样养殖的。
六,泥鳅养殖场地的建设
1、养殖场的正确选址
要想养好泥鳅,选好合适的地点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选择水源充足的、水质良好的地方。因为泥鳅也是一种鱼,是鱼就离不开水,所以,必须得有干净无污染的水源才能养殖泥鳅。其次,要选择交通方便的地方,养殖过程中需要运送饲料、运送泥鳅,因此得选择交通便利的地方。仅仅选择好了场地还不够,在建设养殖场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周全,现在,我们就看看养殖场的布局。
2、养殖场总体布局
1,泥鳅养殖场肯定是以池塘为主体,池塘的面积可大可小,但以东西长,南北短为最好,这样的池塘接受阳光照射的时间长,有利于泥鳅的生长。池塘的两侧分别为进水渠和排水渠,这样池塘沿着两边的渠道依次排列,形成了并联的结构,并联的目的是为了单独管理,如果一个池塘的水质不好,不会影响到别的池塘。在每一个池塘中间和池塘与渠道之间,留出行走的道路,用来作为日常管理的通道。在泥鳅养殖场建设中,还要留出晾水池的位置。在泥鳅的管理中,水温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因而最好使用与池塘水温一致的水,这也是需要一个晾水池的原因。到此为止,养殖场的主体已经完成,但是,咱们还需要有单独的管理区。管理区一般设置在池塘的一侧,工作人员的办公室,饲料车间及饲料仓库都安置在这里,管理区中除了常规的设施,还需要加盖一座暂养池,同很多的鱼类一样,泥鳅在出售前要经过1―3天的暂养,以去掉鱼肉的泥味,并可使其肠内粪便排空。这样既可提高泥鳅的食用价值,又能保持运输过程中的水质良好,提高成活率。养殖场建设好了,必要的防护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沿着场子的周围,要用围网严严实实地围起来,使用围网的目的是防止小猫小狗等动物进入养殖场,给养殖场造成污染和危害。
2,到此为止,整个养殖场的布局您就看明白了吧,接下来,咱们具体讲讲养殖池塘的建设要求。刚才我们说过,池塘的长和宽可以根据不同的地面自行设计,不过长最好长于100米,宽不要超过80米,因为面积太大了不利于管理。泥鳅养殖池对深度是有严格要求的,池塘的深度1到1.2米最为适宜。
3,泥鳅有一个特性,就是它的潜逃性。由于它体型小巧,只要有小小的缝隙,它便能钻出去。如果池塘有漏洞,泥鳅甚至能在一天之内,逃得干干净净。所以啊,在给泥鳅建池塘的时候,这一点,需要特别的注意。
①处理池塘的底部:挖掘机挖出池塘之后,要把池塘的底部夯得结结实实。
②处理池塘的边缘:沿着池塘的边缘挖出近 1米深的沟,然后把厚实的塑料布从沟底一直铺到地面,塑料布的接口也得连接紧密。将塑料布沿着池子的边缘铺满之后,用挖出的土将塑料布压实,这样塑料布就和池塘连成了一体。塑料布的上端,每隔1米左右用木桩固定,保证塑料布不被大风刮开。
③处理池塘的进、出水口:因为现在的PVC管道造价比较便宜,所以养殖场可以考虑用PVC管道作为池塘的进水管道,它的一端出自蓄水池边的提水设备,另一端直接通道池塘的一边。
4,池塘的出水口是需要精心设计的,我们希望抽出去的水是池塘的底层水,池塘的底层水有泥鳅的粪便污染,剩余的饲料污染,所以水质较差,换水时,就是要把这层水质比较差的水排出去。咱们来看一个巧妙的出水口设计:这个出水口有里外两个套管组成,外面的大套管,也就是这个白色的管子,上头可以伸出水面;下头,也就是位于池塘底部的位置,有一圈缝隙,用来排出底层水,这一圈缝隙都很小,因此泥鳅是逃不出去的。白色的套管里边是一个略细的塑料管,放水的时候,将它抽出来,水就从缝隙中流了出去,不放水的时候,就将它放下去,堵住排水的缝隙,起到了开关的作用。仅仅是这两个套管还不够,为了对付顽皮的泥鳅,还要加一层筛网,这个方形的细筛网深深的插到池塘里,泥鳅想要穿过这几条封锁线,就不那么容易了。
七,泥鳅的人工繁育
1、泥鳅人工繁育的时间和方式:春季来临,当水温达到18℃~20℃时,性成熟的泥鳅便开始自然繁殖。北方地区一般在4月中旬开始产卵,产卵最盛期是5月中下旬到6月下旬,产卵期可一直维持到8月份。泥鳅的人工繁育采取的是创造自然环境,让其自然受精的繁殖方式。人工繁殖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选择好亲鳅,二是造一个合适的繁殖池,三是孵化时的科学管理。
2、选择健壮的亲鳅:用于繁殖的亲鳅可从沟塘捕捞,也可以到集贸市场上选购。亲鳅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长10厘米以上的二龄泥鳅,个体大的雌鳅怀卵量大,雄鳅精液多,繁育的鱼苗质量好,生长快。发情期的雌泥鳅肚大腹圆,整个腹部膨胀的颜色发白,有光泽,用手轻压感觉柔软,生殖器突出。
3、繁育池的准备:繁育池可因地制宜建造,一般选择在进排水方便、靠近养殖场的地方,可用砖临时垒个池子,然后铺上干净的塑料布,也可采用长方形不锈钢铁箱为繁育池,面积根据孵化数量而定。池子的深度在1米至1米五左右,不可以太深。繁育池在使用之前要打扫干净,用清水将池壁和池底都刷干净。繁育池使用前三天注入新水,水深不超过50厘米,为了提高孵化的成活率,新水晾晒三天之后才可以放入亲鱼,放鱼前需要测量水温,合适的水温是18摄氏度到30摄氏度。水温稳定之后,在池塘边上采集自然生长的水草,把水草用清水冲洗干净,仔细检查水草,去除水草上附生的小虫子等等,然后将水草放入繁育池,这样就为泥鳅的自然交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一个繁育池中一般放入两条雄泥鳅,一条雌泥鳅。泥鳅一般在傍晚或清晨产卵,所以养殖人员要勤于观察,等到雌鳅排出卵后,受精卵粘附在水草上,因受精卵粘附性很差,容易从水草上脱落而被泥鳅吞食掉,所以等受精卵形成后,就要把亲鳅从繁育池中捞出。
4、鳅苗的孵化和饲养:水温在18摄氏度到25摄氏度的情况下,3天即可孵出鳅苗。刚刚孵化出的鳅苗长度大约5毫米,由黄色逐渐变成黑色,3天后开始主动摄食。从第3天到第8天,可以用煮熟的鸡蛋黄投喂,每隔三至5小时投喂一次,投喂量不宜太大,以1小时内吃完为度。鳅苗繁育的时间是4到5月份,这时河水或湖水逐渐变绿,浮游动物大量繁殖,为鳅苗的生长提供了天然的饵料。泥鳅喜欢动物性饵料,因而,从第5天开始,就要加喂洄水等有营养的饵料。洄水是指的是自然界中湖泊、坑塘里富含大量草履虫的水体。因为草履虫大量繁殖时,在水层中呈灰白色云雾状成群漂动回荡,所以称之为“洄水”。打捞鱼虫之后,用200目筛网过滤,过滤后这些极小的浮游生物是鳅苗最喜爱的饲料。孵化后10天左右,泥鳅渐渐长大,可以摄食更大一些的鱼虫,所以饲喂的饵料从200目筛的洄水,逐渐增大到100目筛,80目筛的鱼虫。随着鳅苗摄食量的增加,随时调整饲喂的次数,到30天为止,调整为每天投喂两次,早晨一次,傍晚一次。泥鳅的生长速度很快,孵化后30天,就能长到3厘米左右,如果是规模化养殖,这时便可以给它经过碾碎泡制的配合饲料了。由于鳅苗采用的是静水养殖法,所以在养殖期间要勤换水,每天换水2次,要使用经过晾晒的水,与繁育池里水温差不超过1-2℃。
八,泥鳅成鳅的养殖
从鳅苗孵化,大约60天的时间,泥鳅就长到了5至8厘米,这时的鳅苗便可以放入大池塘养殖了。鳅苗入池之前,池塘需要经过精细的处理。
1、池塘曝晒和消毒
①池塘曝晒:对于多年使用的池塘,阳光的曝晒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在鳅苗入池前30天就要曝晒,将池塘的底部晒成龟背状,这样对于消灭池塘的微生物有很大的好处。
②挖出底层淤泥:由于池塘的底层淤积了很多粪便和剩余的饲料,所以池底的淤泥是病菌微生物生存的栖息地,而泥鳅又有钻泥的习惯,喜欢在池塘的底部活动,所以对于泥鳅养殖池来说,鳅苗入池之前,必须要清除底层的淤泥。一般情况下,用铁锨挖起底部40厘米的淤泥,集中在一起,然后用小车推到远离池塘的地方处理。
③生石灰消毒:在生产中,提前一周左右,采用生石灰消毒。生石灰能消灭多种病原菌及有害生物。生石灰经水溶化后,变成强碱性溶液,能杀死残留在池塘中的杂鱼、昆虫、蚂蟥、清泥苔、水网藻和一些较柔弱的水生植物,以及杀灭寄生虫、病原菌等,因此除菌效果特别好。生石灰的用量每亩1000千克,直接泼洒到汤底,泼洒之后加注新水,经过一周的时间,才能将鳅苗入池。
2、鳅苗入池
一个池塘只能放置同一规格的泥鳅,5到6厘米的泥鳅,每平方米可放养100-150尾,7到8厘米的泥鳅,每平方米可放养50-80尾,如果鱼塘条件较好可适当增加放养量,否则要适当减少放养量。在泥鳅放养期间,如果密度过小,则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如果密度过大,溶氧量降低,对泥鳅的生长不利。下面,我们来看看泥鳅的日常管理都需要注意那些方面。
3、成鳅的日常管理
①饲料的配制和投喂:人工养殖泥鳅最好使用配合饲料,一是因为配合饲料营养全面,二是因为配合饲料使用方便,对水质的污染小。泥鳅的配合饲料分为三种规格,5到8厘米的鳅苗使用一种规格,8至12厘米的中泥鳅使用一种规格,12厘米到20厘米的成鳅使用一种规格。三种规格的饲料不仅是颗粒大小的的不同,其中,蛋白质的含量也不同,鳅苗的蛋白质含量要求高一些,成鳅的蛋白质含量要求低一些。现在我们分别来看看这三种饲料的配方:
1号饲料:麦麸42%、豆粕20%,棉粕10%,鱼粉15%,血粉10%,酵母粉3%。
2号饲料:麦麸48%、豆粕20%,棉粕10%,鱼粉12%,血粉7%,酵母粉3%。
3号饲料:麦麸50%、豆粕20%,棉粕10%,鱼粉10%,血粉7%,酵母粉3%。
使用配合饲料投喂的时候,要沿着池塘的边缘泼洒,要求泼洒的非常均匀,避免在某一个地方过于集中,引起抢食的现象。饲料投喂每天两次,投喂量以泥鳅在1小时内吃完为度。那么,饲料撒在了池塘里,怎么判断是否吃完了呢,可以通过简易制作的观察台来判断。观察台成杠杆结构,一端固定在岸边,另一端是圆形或方形的筛网,喂完料1小时以后,饲养员要翘起筛网看一看,看看投喂的饲料是否已经吃完。这个观察台还起着查看泥鳅生长情况的作用,通过它可以轻易地看到,泥鳅长到多大了,泥鳅的生长状态怎样等等。
②泥鳅养殖中的水温管理:泥鳅生长最适宜的温度是22摄氏度到30摄氏度,当水温超过30摄氏度时,泥鳅摄食减少,甚至停食钻入土中。所以饲养员要经常测量水温,尤其是夏天的时候,每天下午2点左右都要测量一次水温,如果水温过高,要及时加注新水。
③泥鳅养殖中的水质管理:养殖池水质的好坏,对泥鳅的生长发育是至关重要的,池水以黄绿色为好,透明度以20至25厘米为宜。泥鳅是非常泼辣的生物,基本没有病害,但是高密度养殖的时候,会因为泥鳅的密度大、投喂的饲料多、产生的粪便多等原因,造成池塘里pH值的改变、溶氧量的改变和氨氮含量的改变。这些数据影响着泥鳅的生长发育,而光靠饲养员的眼睛看是不行的,简易的方法是使用试纸来正确判断这些数据。对于pH值试纸,养鱼的朋友都不陌生,pH值就是指水中的酸碱度。它的使用非常简单,根据说明书的方法操作,最后对照pH值试纸上的颜色,就可以轻松的知道水中的pH值是否符合要求。泥鳅生长最适合的pH值是7至7.5,由于池塘中藻类植物的生长,泥鳅养殖中常常会出现pH值偏高的现象,可以通过泼洒生石灰的方法来调节。池塘中的溶氧量也是非常重要的,溶氧量指水中氧气的含量。测试溶氧量的时候将水样加入5滴溶解氧试剂,与色卡颜色比较,即可得所测水样的溶氧量。温度过高,水中浮游生物过多的时候,会造成溶氧量降低。当水中的溶氧量每升为2毫克以下时,要及时采取措施,多注入一些新水,新水加进来,旧水换出去,整个池塘里的水就会形成对流,这样清新的水就能带进来足够的溶解氧,以增加水中的氧气,否则就会因为水中的溶氧不足影响泥鳅的正常生长。水体中氨氮含量过高对泥鳅的毒性较强,会使泥鳅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数量逐渐减少,造成泥鳅慢性中毒,抑制生长。氨氮含量过高是由于泥鳅的排泄物,残饵,浮游生物残骸分解造成的。测量氨氮含量的方法与测量溶氧量的方法相似,泥鳅养殖池中的氨氮含量不能超过0.03,如果氨氮含量偏高,可以按照说明书的用量使用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可明显降低底质和水质的有机物含量,从而减少有机物质分解产物氨氮的释放。
④检查防逃措施:泥鳅的身体很小,即使池壁和池堤的洞穴很小,它也能钻洞逃跑,所以饲养员每天巡池的时候,必须检查池边的塑料布是否严实,防逃网是否结实,注意堵塞漏洞,防止逃跑。
⑤每天打扫卫生:饲养员每天都要打扫池塘边的卫生,尤其是要拔除池埂的杂草,防止杂草过长落入水中,成为泥鳅逃逸的道路。除了打扫卫生,还要打捞池塘里的有害昆虫,要把死鳅打捞出去,如果发现泥鳅有异常现象,及时分析处理。
九,泥鳅的捕捞
泥鳅从5、6月份下池塘,11月份就能长到15至20厘米,这个时候就可以起捕销售。泥鳅一般采用地笼捕捉,地笼是用竹蔑做支架,用鱼网做成的圆形笼子,泥鳅从一头的小孔游进地笼,便留在了笼子里,不能再钻出来。用地笼捕捉泥鳅不会伤害泥鳅身体表面的黏膜,能够提高运输过程中的成活率。捕捉泥鳅可以在早晨下笼,下午收笼,沿着池塘每隔3米设置一个地笼。彻底清塘之后,还会有零零星星的泥鳅落在池塘底部,这时候,可以用手抄网在捕捞一次。捕捉到的泥鳅,在出售前要经过1-3天的暂养,以去掉肉的泥味,并可使其肠内粪便排空,提高运输时的成活率。通过以上我们对泥鳅养殖的讲解,不知您对泥鳅的养殖是否有了一定的了解。野生的泥鳅栖息在河川沟渠等浅水中,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生物,所以人工养殖中几乎没有疾病,只要控制好了水质,做好了防逃工作,泥鳅的养殖是非常简单的。如今,泥鳅在国际市场上销路很广,我国泥鳅被韩国、日本列为进口商品之一,因此,发展泥鳅养殖,是当前农村一项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养殖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