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板斧”:施肥用药
先“体检”再配方施肥,改化学喷药为物理和生物防控
据了解,夔府橙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橙子种植基地有16000多株橙子树,以橙子优质品种——福本橙子为主。过去,每株橙子树的肥料成本大约每年15元至20元,农药成本12元左右,但现在每株肥料成本下降至每年3元左右,农药成本下降至5元。
“实际上,肥料和农药都不是用得越多越好,以前很多果农都存在误解。”中柑所副所长彭良志说,以前果农喜欢大量施肥,但当地土壤普遍存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过剩的现象。与此同时,他们用药也毫不“吝啬”,经常都是见虫就打药,一年下来化学喷药十几次,农药成本也居高不下。
殊不知,营养过剩反而降低了橙子座果率,过度用药则造成橙子多为粗皮大果,口感和安全性都受到影响。
对此,专家们首先对橙子树叶片和土壤进行了“体检”,再根据诊断结果,帮助果农调整施肥用量,实现配方精准施肥。同时,出现橙子危险病虫害时,引导果农改化学喷药为物理和生物防控,比如对奉节橙子生长影响较大的柑橘粉虱,尽可能采用安装太阳能杀虫灯、悬挂粘虫黄板等方式处理,从而降低化学喷药频次。
最终,这不仅没影响橙子的生长,反而让结出来的果实品质更佳。
第二“板斧”:保果增产
给树干剥一圈皮,穿上一层“薄膜衣”
俗话说“树怕剥皮”,可记者在该基地发现,橙子树干偏偏都被剥去了一圈2至3毫米宽的皮,不过又穿上了一层“薄膜衣”。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彭良志解释,一般来说,树木的根系通过木质部(树皮以内但不包含树皮的全部组织)将土壤中的氮、磷、钾和水输送到叶片,而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产物则通过树皮运输到根系,以此保证树木的健康生长。
但专家调研发现,当地的橙子树大部分都长得很茂盛,但果子却长得不太理想。究其原因,是根系与幼果竞争光合作用的产物,导致幼果营养不良。
为此,他们向果农传授了一种果树环剥技术,从4月上旬开始,为树干剥掉一圈皮,暂时阻止光合作用的产物输送到根系,让幼果吸收更多营养,但与此同时,给树干包裹上一层薄膜,使其“伤口”能在2至3个月时间愈合,避免根系长期营养不良造成树木死亡。
此外,中柑所还自主研发了一款高效柑橘保果剂“增效液化BA+GA”,在当地大面积推广应用,尽可能保证幼果不自然掉落。“应用这些技术之后,橙子树的座果率提高了一两倍,优质果率也从过去的60%以下提高到90%以上。”孙会良说。
第三“板斧”:保水抗旱
季节性生草栽培技术让原生杂草与果树共生
在实行分片承包责任制之后,八阵村及周边300多户1100多名村民都纳入了夔府橙子种植专业合作社,孙礼贵便是其中之一。从去年开始,他负责管理2500多株橙子树。
相比过去,如今管理一片橙子林要轻松多了,不用经常去林间除草,为了推广季节性生草栽培技术,专家们还提倡他们当“懒汉”。
“所谓生草栽培,即在果园株行间选留原生杂草,使这些杂草与果树协调共生的一种果树栽培方式。”彭良志告诉记者,以前果农担心杂草会影响果树生长,总喜欢勤除草。实际上,由于橙子种植在河谷坡地上,种植户除草越勤,反而造成当地水土流失越严重,季节性生草栽培不仅能帮助保持水土,对橙子生长也大有好处。
彭良志表示,杂草可在雨季时充分吸收水分,待雨季过后,果农可再使用除草剂让杂草枯死,覆盖在林间地表。“重庆夏季炎热,杂草覆盖在地表既可降低地表温度,又可以保持土壤水分。此外,杂草腐烂后还能变成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可谓一举多得。”
据统计,采用季节性生草栽培技术之后,当地土壤侵蚀量减少了80%以上。减少除草频率,除草的人工成本也随之降低。
奉节县橙子研究所所长黄涛江称,目前,这些技术已开始在该县橙子种植面积1000亩以上的20个乡镇进行推广,推广面积达到25万亩,预计今年增产效果也较明显,平均亩产同比增长20%以上,进一步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橙子的市场前景广阔,规模化种植前景看好,带动了经济效益,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为了保证产业的发展,产业实现绿色转型,带动农民增收更有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