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园博园北广场外,占地3.3万平方米的杉杉湿地里,杉影婆娑、稻香蛙鸣,每天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流连。
谁能想到,这里曾经因修路,险些毁于一旦,如今则变成向市民讲述水杉历史、文化与保护的生态大讲堂。
日前,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主任、院士尹伟伦再访园博,连声称赞:武汉园博园对水杉的展示与保护,实现了他当初的建言,最大限度地彰显湖北、武汉的水文化特质。
为护水杉修改道路规划
杉杉湿地位于园博园北广场,与银湖相接。园区被一条小径一分为二,一侧是占地近2万平方米的生态湿地,植有逾500棵水杉、池杉及中山杉;另一侧则是稻香蛙鸣的生态湖坡,会依季节变化种植水稻、油菜、菜薹等本土农作物。
园博园建设部负责人介绍,园区动工之前,银湖湖畔有50株20年树龄的各色杉树,按最早的规划,一条道路将通过这里,杉树将被砍掉。但经过研究,执委会认为,林子砍掉太可惜,于是修改规划,将直路改为弯路,杉林得以保存。设计师们还围绕这片杉林重做景观设计,新栽了200棵胸径13至15厘米的水杉、300余棵池杉和中山杉,才有了如今的景致。
除杉杉湿地外,园博园杉树景观还有两处:在园林艺术馆中,陈列有十余株“雪景水杉”标本;南区楚水旁,有一条数百米长的杉花溪,两岸种植有482棵水杉。
院士:水杉保护凸显武汉特色
据此前植物学界研究,水杉曾和恐龙同时代,到了第四纪冰川期宣告灭绝。
直到上世纪40年代,我省恩施利川一棵拥有数百年历史的“水杉王”被发现,才推翻了“水杉灭绝论”。此次发现,也被誉为20世纪植物学界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1983年,武汉市园林局报选10种树木候选市树,12750张群众投票中,5817票投给了水杉,水杉由此成为武汉市树,至今已有32年。
尹伟伦院士说,水杉的经历可谓传奇,其耐水泡、树干笔直、生长速度快,更成为江城宜选的行道树种。
去年7月,武汉园博会举行院士专家咨询会,尹伟伦提出,在百湖之市举办园博会,一定要突出水文化,而且园博园的水要不同于长江、东湖的水,要做成小桥流水,做成湿地。
如今武汉园博园从图纸变为现实。尹伟伦院士赞赏道,水杉是植物与水环境相匹配的最佳景观植物,园博园对水杉的保护与利用,最大限度地彰显了湖北、武汉的湿地特点,水杉文化在这里通过博物馆等形式进行传播,很好地实现了当初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