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旬,笔者在浙江省嵊州市金庭镇欢潭村看到,七八辆运雪松的汽车停在路旁,60多位村民正在忙着起苗、运苗、装车,呈现一派繁忙的景象。据了解,运往杭州、上海等地的雪松一天就有 700多棵,销售额达10多万元。
在浙江,一提起欢潭村人们就想到这里盛产雪松。该村共有200多户,家家种雪松,总面积800多亩,年销售额400多万元,户均单项收入1.6万元。
欢潭村是嵊州市东部的一个小山村,村民们原来都是以种植传统的农作物为主。1975年,现任村主任姚香林的父亲姚国喜从南京引进了第一批雪松苗,在村里办起了一个苗木场,年收入100万元,“姚百万”一时成了他的别称。村民们发现,同一块田,种雪松的收入要比种传统农作物高出五六倍,便纷纷种起了雪松。后来,全村雪松种植面积达到100多亩,大伙儿的经济收入也迅速增加,日子过得红火起来。可是,好景不长,到了1986年,全国花木市场出现疲软,欢潭的雪松价格一跌再跌,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精明的欢潭人并未在暂时的困难面前退却,他们相信,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苗木销售总会出现新的转机。欢潭人不仅没有减少种植面积,并且还外购雪松,田间棵棵雪松傲然挺立。
1992年,全国各地城市绿化、环境保护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欢潭人也迎来了雪松销售的第二个春天,需求量和价格骤然上升。近年来,当地政府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充分发动欢潭人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雪松基地。村上凡是可种苗木的地块都种上了雪松。除此之外,村民们还向邻村承包土地发展雪松种植,雪松生产又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村主任姚香林虽然只种了30亩雪松,但年收入也有30 万元。他说:“每亩地可栽雪松小苗2000棵。第一年定植,第二年移栽,第三年即可出售,每亩收入5000元以上。”每到苗木销售季节,全国各地的客户纷至沓来,雪松呈现供不应求的势头。今年的价格也十分喜人,2米多高的雪松能卖200元,3米以上的每米增加100元,生长10来年的雪松能卖到1500元。
经历近30年的坎坷,欢潭村的雪松致富了百姓。依靠种雪松致富的村民姚幸福不满足于100亩地的规模,前几年又到嘉兴、贵阳等地发展了2000多亩地。他同时将雪松销往全国各地,每年销售额上千万元,被当地政府评为致富能人。
如今,勤劳肯干的欢潭人不安于“小富即安”,他们一方面成立雪松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办起了村成人学校,推广科学种植技术,另一方面集资30万元,新建了一座大桥,拓宽了机耕路,改造了村中土路,不断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为进一步发展雪松生产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