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茶农业网 — 助力农村创业者走上致富之路!

黄颡鱼“烂皮”症的流行特点及防治方法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9-08 10:02:42标签: 养鱼养殖技术 当前位置:黑茶农业网 > 养殖技术 > 手机阅读
 
“烂皮”症是近几年池塘养殖黄颡鱼最常见且危害很大的病害,主要由细菌(如拟态弧菌,气单胞菌等)引起。黄颡鱼“烂皮”症一旦发病,来势凶猛,严重时每天死亡几百斤甚至过千斤,损失惨重。作者对近几年黄颡鱼“烂皮”症的发病症状,流行特点和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一、黄颡鱼“烂皮”症的发病症状

发病初期症状,病鱼通常游水,局部皮肤呈马鞍状,发白、浅表性溃烂,严重时全身皮肤溃疡,有的肌肉也发生严重溃烂,胸鳍和背鳍基部发红、溃烂(图1、图2),部分病鱼继发感染败血症后腹部膨大,尾鳍溃烂,下颌和腹部发红,病鱼摄食量减少。发病时常伴随水质恶化如亚硝酸盐超标等,此时又极容易造成亚硝酸盐中毒。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1  发病黄颡鱼皮肤溃疡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2  发病严重的黄颡鱼皮肤溃疡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3  全身继发细菌感染,呈败血症症状

解剖见发病鱼可见肝脏肿大,并呈不同程度的糜烂状;脾脏肿大,有出血点;肾脏肿大;肠道无食物,肠壁变薄(图3)。

二、黄颡鱼“烂皮”症的流行特点

1、从苗种到成鱼皆可发病,主要是100-150g的鱼发病严重。

2、全年皆可发病,主要发生于每年的4-5月份和6-8月份,水温28℃以上时高发,局部地区发病率高达40%,死亡率可达50%以上。

3、发病急且死亡量大,刚开始每天死亡几尾,很快发展到每天死亡上千尾,甚至几百斤。

4、近几年养殖密度增加以后开始逐渐流行的疾病。放养密度过大,投喂饲料多,有机污染严重,氨氮和亚硝酸盐较高的池塘易暴发该病。

5、不正当用药如消毒和杀虫频繁,水质恶化严重的池塘易暴发该病。

6、池塘老化、底质差,未进行彻底清淤的池塘易暴发该病。

三、黄颡鱼“烂皮”症的防治方法

1、早发现,早治疗  黄颡鱼“烂皮”症发病前不易观察,一旦发病,病鱼摄食减少或不摄食,内服药物很难起作用,往往引起大量死亡。因此黄颡鱼“烂皮”症防治最关键的是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养殖户在巡塘时重点关注黄颡鱼活动情况,尤其是当吃料减慢时,要注意“烂皮”症发生。

2、慎用消毒剂和杀虫剂  如果发现养殖的黄颡鱼有“烂皮”时,应考虑池塘水质情况,避免使用刺激性大的消毒剂,以免加重死亡。

3、多增氧,勤改底,巧稳水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拟态弧菌、气单胞菌均可引起黄颡鱼“烂皮”症的发生。细菌病的发生与池塘水环境密切相关,池塘水体和底泥中有机质过多,水体溶氧不足,细菌易大量繁殖,当池塘外界因素引起藻类死亡,水体氨氮、亚硝酸盐升高,养殖鱼类自身抵抗力下降时,容易感染细菌爆发疾病。在平时的养殖过程中,多增氧,定期调水、改底,保持水体稳定,避免池塘水体和底质中有机质过多。同时,定期使用生态消毒剂“优肽”,抑制池塘中有害菌的大量繁殖。实践证明,定期使用“优肽”,对预防黄颡鱼“烂皮”症的发生有很大作用。

4、合理放养密度  控制放养密度,有利于水质调控,减少发病几率。

5、发病后及时治疗  ①发现黄颡鱼“烂皮”后,应及时减少投饵量。②病情较轻时,外用“优肽”,可有效控制损失;病情严重时应先考虑水质状况如亚硝酸盐超标,缺氧等影响因素,先调控水质,再处理病害,建议使用刺激性小的消毒剂如聚维酮碘等。

上一篇小心肝!养殖全程对虾肝胰脏需要您精心呵护

下一篇十一月份南美白对虾吃料差怎么办

养殖技术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