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由于泥鳅规模化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不够成熟,普遍存在转食阶段存活率偏低的“瓶颈”问题,鳅苗生产成本偏高,养殖的鳅种主要依赖野生捕捞,数量、质量和规格都无法得到保障,严重影响泥鳅养殖业的发展。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方法。
一、泥鳅繁殖
1、亲鱼强化培育。
①培育池条件。面积300-1333平方米,环境安静,水质清新无污染,透明度15厘米左右,水深0.5米,淤泥深度10厘米左右。池埂斜面平缓,做好防害、防逃等工作。
②强化培育。为了使亲鱼发育成熟和同步,要对亲鱼进行强化培育。雌雄亲鱼分开培育,放养密度0.5千克/平方米。亲鱼下池前培肥水质,培养出大量红虫等浮游动物,作为辅助性饵料。投喂鲤鱼饲料,每天7:30、11:00、16:30各投喂一次,分别占日投喂量的30%、40%、30%。日投喂量占亲鱼体重的7%左右,投喂半小时后用长柄密抄网检查吃食情况,然后适当增减。连续培养30天左右,进行检查与挑选。
2 人工繁殖。
①亲鱼挑选。用密网拉网起捕,一般在下午4:00左右进行。选择身体强壮、游动有力、无病无伤的亲鱼,雌鱼要求腹部膨胀、呈白色并且无斑点,其宽度明显超过背部:雄鱼选择,用拇指和食指从前向后轻轻挤压腹部,有白色精液流出。雌雄比例(5-6):1,二者仍分开用密网吊在清水池塘里,准备人工催产授精。
②人工繁殖。人工催产:催产药物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用4号针头一次性注射,剂量为20单位/克,雄鱼减半,每尾注射0.15毫升,注射深度0.3-0.4毫米。催产药物用0.75%Nacl溶液按照注射剂量和体积进行相应稀释。注射时用拧去水的纱布包裹鱼体防止滑脱,背部肌肉注射。然后亲鱼仍分开用密网吊在水里,同时用水泵充水造成网内的亲鱼有流水刺激。水温27-25℃时,效应时间为8-12小时。
人工授精:操作前用干纱布擦干鱼体。杀雄鱼取精巢,并置于冰块上的培养皿里,加少量0.75%NaCl溶液,避光用弯头剪刀剪碎备用,雌鱼用食指和拇指从前至后反复几次挤压腹部,挤卵于干燥洁净的培养皿里,按照上述亲鱼挑选雌雄比例立即进行人工授精。用0.75%NaCl稀释后的精液与卵子充分混合,倒入冰盘(市面有售,长、宽、高为40厘米、30厘米、10厘米)内,加入曝气井水或自来水,迅速晃动使卵均匀散开,然后静置30秒钟,倒去水,再加入前述新水,置于通风的室内或棚内的框架上,每天早、晚各换水一次,25℃时32小时即可出苗。每个冰盘可孵化6000-10000粒受精卵。
二、泥鳅苗种人工培育
泥鳅仔、稚鱼阶段相比其他鱼类个体较小并具有外鳃结构,形状与幼鱼或成体相差较大,抵抗病害的能力相对较弱,一般成活率较低。通过有效控制环境条件,能安全度过外鳃转内鳃的生理过程,提高成活率。
1 仔鱼培育。
鱼苗孵出后2天即可开口摄食,用冰盘分苗进行培育,每只5000尾,前2天投喂蛋黄,然后改投新鲜、煮熟的鱼肉糜,80目筛绢过滤。日投喂量为每万尾10克左右,稀释后均匀泼洒,上午(9:00-10:00)、下午(4:00-6:00)各一次,以1小时内吃完为准,此时可看到鱼苗肠管内充满白色食物。每次投喂1小时后再换水80%(鱼苗有贴壁习性,换水方便)。经过7-10天的培育,此时鱼苗体色金黄,体长接近1厘米,体质较强壮,可收苗计数转池进行稚鱼培育。
2 稚鱼培育。
池塘面积300平方米左右,抽去淤泥。放苗8天前消毒,施底肥,注水深40厘米,培养浮游生物。鱼苗下塘时小型水蚤数量达到高峰,每平方米放养量2000尾左右,2-3天后投喂鲤科鱼类人工配合饲料,前10天每平方米每天50克,以后日投喂量占鱼体总重的5%-8%。早、中、晚按日投喂量的30%、40%、30%各投喂一次,经过30-40天的培育,转变为幼鱼,此时可分塘进行大规格苗种培育或成鱼的养殖。
3 饲养管理。
①泥鳅在仔、稚鱼阶段能大小相残,饲料一定要投足、投喂均匀。稚鱼培育阶段随着鱼体生长,定期排去部分老水,加注新水,保持池水40厘米左右。
②清塘消毒要彻底,水温应控制在25%及以上,防止仔、稚鱼外鳃感染水霉。进出水口加密网装置,防止敌害生物进入池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