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种猪的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各个环节其实是紧密联系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管理失误,都会导致下一个环节掉链,猪场管理者要具备系统管理的观念,重视现场数据收集、进行加工整理后返过来用于指导生产,只有这样常用抓不懈,才能提高养猪水平。
中国养猪业经历了三十年快速发展,多数养猪人在生产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总结,越来越认识到种猪饲养的重要性,因为种猪是一个猪场的发动机,种猪饲养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它的后代的数量与质量,也间接影响到育肥阶段生产成绩,最终影响养猪整体利润率。目前,我国种猪生产水平明显落后于养猪发达国家,母猪生产效率比北美和欧洲养猪发达国家至少低30%。
在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养猪场的存栏量与出栏量越来越大,需要以统一的量化的标准来评价一个猪场母猪的繁殖性能。当前国外主要采用的是“母猪年生产力”概念,它的定义是“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weaned piglets per sow per year,PSY)。PSY作为繁殖效率的考核指标应该讲是相当科学的,例如,我国每头母猪每年平均分娩胎数为1.7胎,而美国达2.28胎,丹麦为2.5胎;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我国仅17.5头,美国为27头,丹麦为32头(见下图)。初生仔猪存活率美国为95%,而我国仅为84%。
显然我国母猪的繁殖性能严重滞后,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很多,主要原因是我国种猪的饲养管理不科学。种猪舍的设施设备性能欠佳,无法做到环境最优化;无视后备母猪的初配日龄和体重,没有使用后备母猪专用饲料的习惯,造成母猪终身的繁殖性能无法达到断奶仔猪55头;哺乳期母猪饲养不规范,没有做到哺乳期间母猪采食量最大化,造成母猪掉膘多数超过4mm,母猪断奶后再发情率低于85%;配种环节和产后消炎不规范,造成子宫内膜炎情况严重;加之猪场蓝耳、细小、伪狂犬等繁殖疾病流行且难以净化,造成母猪在妊娠期间流产、空怀、死木胎率居高不下,上述因素都会导致养猪场的无效饲养日增多,进而影响猪群整体的繁殖性能。因此,在生产实践当中,我们要把保障种猪群良好的繁殖性能当作第一要务,并对各个环节进行科学规范,努力解决母猪的繁殖障碍问题,切实提高母猪年生产力。
此外,我国每年耗费巨资从国外引进优秀品种,但种猪营养水平与遗传潜力多数不匹配,育种工作因为各场群体规模小又不愿意参与联合育种往往流于形式,种猪生产企业因过度关注饲料成本而忽视了种猪的营养需求,使优秀基因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陷入引种-退化-再引种的怪圈,造成整个行业的巨大浪费。
自从1975年提出数字生产力的概念以来,PSY作为评估规模化猪场母猪繁殖效率的指标逐渐被业界采用。PSY是衡量母猪繁殖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猪场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
PSY的原始计算公式如下:
PSY=母猪平均年产胎次×母猪窝产活仔数×哺乳仔猪成活率
母猪平均年产胎次=365天÷母猪繁殖周期(妊娠天数+哺乳天数+平均每胎非生产天数NPD)
母猪窝产活仔数=母猪胎衣排出后存活的仔猪数
哺乳仔猪成活率=断奶活仔数÷产活仔数
由PSY的计算公式可以清晰看到母猪非生产天数、产活仔数以及哺乳仔猪成活率三者共同决定了母猪PSY成绩。而养殖环境、选种选配、营养和管理等均会对三者造成影响。
目前国内猪场生产水平参差不齐,优秀的猪场PSY可达23头以上,成绩差的猪场仅14-15头。以出栏10000头断奶仔猪场为例,优秀的猪场只需饲养435头母猪,而生产成绩差的猪场需饲养715头母猪,同样的出栏数却需要多饲养280头母猪,每头母猪每年的维持费约需3500元,则280头需98万元;再加上引种、培育以及圈舍设施等多投入的部分,生产水平低下的猪场比优秀的猪场多饲喂280头母猪,每年多花费甚至会达到120万元以上。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呀,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种猪企业在外名气很响,但其实内部一算帐成本居高不下,好的行情未必赚大钱的真正原因。因为你每出栏一头猪成本就比别人高至少120元。
所以我认为,当今国内养猪唯一的出路在于千方百计提高种猪的PSY,引进高繁殖性能的种猪,针对品种的营养需求系统开展种猪营养方面的研究,针对外品种适应能力差的特点搞好猪场建设并配套相应的设备设施;重视后备母猪的隔离饲养与环境适应工作,后备24周龄开始与诱情公猪每天接触,做好相应的发情记录并合理组群,达到合理的体重与日龄再参配;重视妊娠母猪三阶段的限制饲喂工作,一切以妊娠母猪90日龄达到标准体型为目标;把产房哺乳阶段母猪的喂料与温度、湿度、通风相结合,做到哺乳母猪采食量最大化,泌乳量最大化;断奶母猪合理组群,进行充分的公猪诱情,同时做好短期优饲,争取排卵量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