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茶农业网 — 助力农村创业者走上致富之路!

观赏鱼疾病发生的原因分析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9-05 19:55:32标签: 观赏鱼 当前位置:黑茶农业网 > 养殖技术 > 手机阅读

观赏鱼疾病发生的原因分析


  观赏鱼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有环境因素、生物因素、人为因素及鱼体自身因素等。

  (1) 环境因素 影响鱼类健康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水温、水质、低质等。

  ①水温 观赏鱼类属于冷血动物,它能顺应周围环境温度而变化自身的体温,但对水温变化比较敏感。水温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观赏鱼的生长和生存,而且可以通过水温对其他环境条件的改变间接对观赏鱼类的养殖产生副作用。

  当水温发生急剧升高时,可造成观赏鱼类代谢速率快速增加,对氧气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但水中的溶氧量却在减少,以致造成缺氧,而使观赏鱼发生行为改变,如异常兴奋,丧失平衡感,特别是水温突然升到30℃以上,会造成食欲下降、消化不良和抗病力减弱,甚至死亡;当水温较低时不仅会使观赏鱼产生的热能不足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且也可以使红细胞变性,丧失可以携带氧气的红细胞,对其呼吸产生不利影响。

  不同种类的观赏鱼类,对水温的要求也不一样,一般最适生活水温为22~28℃,最适繁殖水温为26~30℃,养殖水体的昼夜温差以不超过4~5℃为宜,繁殖期昼夜温差以不超过1~2℃为宜,否则容易导致观赏鱼“感冒”,甚至大量死亡。换水时新旧水温要保持平衡,温差应控制在1~2℃。对于刚购入的观赏鱼,最好将装鱼的塑料袋浸于准备放养的鱼缸或水族箱内,待二者水温达到一致时,再将鱼放入。在鱼苗运输过程中,水温变化相差不超过2℃,鱼种相差不超过3℃,若温差过大就会引起大量死亡。

  在寒冷季节,养殖金鱼或热带鱼的鱼缸最好放置于房间内的阳光充沛处,室温尽可能保持稳定。当气温过低时,要注意调节养殖水体的水温,常用的加温方法主要有暖气、灯泡和火炉等,但最好用自控式恒温电热管来控制水温。高温季节时,观赏鱼容易出现中暑和烫尾现象,鱼缸则需置于阴凉干燥处,防止强烈阳光照射。

  ②水质 水是鱼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因此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观赏鱼的健康和生长。而水体中的各种因素又直接影响到水质的好坏,影响水质变化的因素主要有水体的酸碱度、溶氧、有机耗氧量、透明度、铵氮含量等理化指标。在这些适宜的范围内,观赏鱼生长发育良好,一旦水质环境不良,就可能导致观赏鱼生病或死亡。但不同鱼种对水质的要求又有所不同,因此水质的好与坏是相对而言的。

  ③底质 底质对利用池塘和大水体养殖的观赏鱼影响较大。底质中尤其是淤泥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与微量元素,这些物质对于饵料生物的生长发育、水草的生长与光合作用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淤泥具有供肥、保肥和调节水质的作用,保持适量的淤泥层非常必要。然而淤泥中也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若堆积过多则会导致水体耗氧量急剧增加,往往会在夏秋季节造成池塘缺氧泛塘,使得鱼体的自身免疫力下降,严重时甚至会危害观赏鱼类的生命。实践证明,对养殖水体中的底质进行清除、消毒后,可有效降低观赏鱼类的发病率。

  ⑵ 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是引起观赏鱼类发病的主要因素,致使鱼体发病的生物,统称为鱼病病原体。其中由细菌,真菌和病毒等感染引起的鱼病,通常称之为传染性鱼病,由寄生虫、原生生物、甲壳动物等引起的鱼病,称之为寄生性鱼病;另外,还有许多敌害生物如鼠、蛇、鸟类、蛙类、凶猛鱼类、水生昆虫、水螅、青泥苔和藻类等,这些天敌一方面可以直接吞食观赏鱼而造成损失;另一方面,它们已成为某些观赏鱼寄生虫病的宿主或传播途径,例如复口吸虫病通过鸥鸟等传播给其他观赏鱼,华支睾吸虫的传染源是犬、猫等动物。

  鱼病病原体传染力的大小与病原体在宿主体内定居、繁衍及从宿主体内排出的数量有密切关系。当水体条件恶化,有利于病原体生长繁殖时,其传染能力就较强,对观赏鱼的致病作用也明显;如果利用药物杀灭或生态学方法抑制病原体活力来降低或消灭病原体,例如定期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或净化水质等生态学方法处理水环境,就不利于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对观赏鱼的致病作用明显减轻,疾病发生的几率就会降低。因此,切断病原体进入养殖水体的途径,根据观赏鱼类的病原体的传染力与致病力的特性,有的放矢地进行生态防治、药物防治和免疫防治,即可减少观赏鱼类疾病的发生。

  ⑶ 人为因素 人们在饲养观赏鱼类的过程中,经常要给鱼缸或水族箱换水、加水、分箱、清洗和捕捞,有时会因操作不慎,使鱼蹦到地上或器具碰伤鱼体,造成鳍条开裂、鱼体出血、鳞片脱落等机械性损伤。这样很容易使水中的细菌、霉菌或寄生虫通过伤口侵入,造成伤口感染发病,如烂鳃病和水霉病就是听过此途径感染的。购鱼、投喂、采集水草或从自然界中捞取活饵时,由于消毒、清洁工作不彻底,往往也会将病原体及害虫带入鱼缸,危害观赏鱼类的健康,例如小瓜虫病和烂鳃病等。观赏鱼类基本上全靠人工投喂饲养,如果投喂不当,或饥或饱或长期投喂干饵料,饲料品种单一,营养成分缺乏,缺乏动物性饵料和合理的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这样观赏鱼就会缺乏营养,造成体质逐渐衰弱,就容易导致各种营养性疾病,如缺乏蛋白质会引起鱼类萎瘪病,缺乏钙、磷等矿物质时会导致鱼类软骨病、弯体病等。当然,若投饵过多或投喂不清洁的饲料,往往可引起水质腐败,促进细菌繁衍,就会直接导致观赏鱼生病,如细菌性肠炎病。因此在投喂时要坚持“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四定原则。一般配合饲料每天在9:00~10:00,16:00~17:00两次投喂较合适。投喂鱼虫等活饵可在上午一次投完,对于仔鱼要保证缸内有轮虫、草履虫或蛋黄等开口饵料。注意投喂水蚯蚓时要将其放在穿孔的塑料小盒内悬吊于水中,让鱼自由取食。若是喂其他切碎的动物性饵料,宜放入“吊篮”内喂为好;投饵要有固定的位置,这样鱼集中摄食可减少浪费;饵料一定要新鲜无腐败变质;投饵量以满足鱼类生长所需营养又不过剩为度。日投饵量依据箱或池中鱼的情况,一般为鱼体总重的2%~4%和以投饵后30~60分钟吃完为标准进行综合判断。具体投饵时,还应根据季节、气候特征、水温、水质差异、鱼的摄食强度做适当增减,切忌随意多投和少投,几天不投或几天的量一起投。若外出不能每日投喂,只需出门前按正常投喂与换清水,确保水质清晰与氧气充足,短暂的数天饥饿对观赏鱼健康无影响,千万不要一次性投喂数天的饵料以免造成死亡。

  合理的饲养密度是保证观赏鱼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通常情况下,观赏鱼的放养品种大多比较单一,因此放养密度也是比较小的。根据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分为上、中、下层栖息习惯,如果放养密度过大,则不利于鱼儿游动,还容易造成缺氧与饵料不足,加速水体污染和引起鱼的生长快慢不一,甚至出现互相攻击的行为,这些都会减弱观赏鱼类的抗病能力,容易患病。若混养时搭配比例不当,如底层鱼类与上层鱼类搭配不当,超过一半饵料基础与饲养条件,必然导致某些鱼类饵料过剩,造成浪费;而另一些鱼类饵料不足,以致营养不良,抵抗力降低,也为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创造了条件。

  ⑷ 鱼类自身因素 观赏鱼类是否发病与自身的健康状况和抗病能力密切相关,一尾自体健康的鱼能有效地预防部分鱼病的发生,它们对外界疾病的反应能力及抵抗能力随年龄、身体健康状况、营养、鱼体大小等的改变而有所不同,例如车轮虫病是苗种阶段常见的流行病,而随着鱼体年龄的增长,即使有车轮虫寄生,一般也不会引起疾病的产生。鱼鳞、皮肤及黏液是预提抵抗寄生物侵袭的重要屏障,健康或体表不受损伤的鱼,病原体就无法进入,像打印病、水霉病等就很难发生。病原微生物感染观赏鱼后,通常会被体内的吞噬细胞所吞噬,并吸引白细胞到达受伤部位,一同吞噬病原微生物,从而表现出炎症反应。如果吞噬细胞和白细胞的吞噬能力难以阻挡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速度时,局部的病变将随之扩大,超过鱼体的承受能力而导致发病死亡。

上一篇观赏鱼养殖的增氧系统和增氧泵的选择

下一篇观赏鱼养殖过程中病害防治硫酸铜的使用方法

养殖技术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