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生存的沙漠地区吸热性强,夏季中午时气温可高达37℃~42℃,沙面温度可达65℃~75℃,牛、马、羊等家畜难以适应,而骆驼在如此高温下仍坚持正常的劳役,表现正常的生理机能。骆驼在高温的沙面上卧地时,先以前肢着地,用力将热沙向前推,然后膝盖着地,用力将热沙向后扒,这样就使地面温度发生变化。例如当气温为29.5℃、地面温度为47℃时,骆驼卧地后,前肢下的温度只有32℃,胸底处的温度为37℃。
脱水或气候极为炎热时,骆驼也能通过行为来适应高温环境及转换热量。例如在清早地温变热前,骆驼多卧地,将四肢隐藏于体下,以便减少吸收地热;太阳升起以后,骆驼将其头面对着太阳,以便使体表尽量减少吸收辐射热。在白天,骆驼也会不断改变其位置,以减少太阳的直接辐射。
骆驼的膝部、肘部和胸底等有大小不等的角质垫,卧地时肘端、胸底和后膝着地,支持体重,使身体其他部位与地面保持一定距离。卧地后头颈抬高,后腿翘起,这时母驼乳房距地面有一定距离,公驼包皮皮肤末端向后,睾丸位于肛门下两股间,炎热时显著缩小,以避免高温的危害。
骆驼皮下脂肪较少,而脂肪主要贮存于驼峰和腹腔。被毛在初夏脱换,并经过一段时间的无毛期才能长出新毛,这样正好可以度过炎热的夏季,有利于由体表散热。当遇到暴风雨时,骆驼会选择避风处,顺风而卧,并使全身发抖以增加产热,秋后又长新毛,以便防御严冬。
从理论上说,热带荒漠地区的动物,由于接受的太阳辐射多,环境温度很高,因此,它们应该具有光滑且有反射性的被皮和黑色的皮肤,而且被皮不应太厚,以便于皮肤表面的蒸发。但也不能太薄,以免从体表散失太多的热量。热带地区的单峰驼最能适应这种环境,在夏天它们的被毛较密,而不太长,尤其在腹肪部最短,颜色较浅,皮肤呈黑色,可以维持较低的体温。而处于寒冷地区的骆驼,双峰驼的被毛在冬天较长,夏季被毛较短。
一般来说,机体主要通过呼吸道和皮肤出汗两条途径降温,呼吸道降温主要是通过增加呼吸次数来实现的。在天气凉爽的早晨;单峰驼在撒哈拉的呼吸次数为8(6~11)次/min,而在澳大利亚则为10~12次/min。气温升高时,呼吸频率随之增加,在撒哈拉可达16(6~18)次/min,而在澳大利亚则为20~24次/min。即使如此,呼吸频率的增加不能明显增加热的散发,要达到这一目的,则呼吸频率至少需要每分钟300~400次,但骆驼呼吸频率不可能达到这么高。因此,骆驼需要通过皮肤出汗来增加散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