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獭肝,别名:獭肝、水狗肝。本品为水獭的干燥肝脏。主产于吉林东部、蛟河、敦化、延吉、和龙、汪清、安图,黑龙江铁力、伊春,云南江、金沙江、澜沧江沿岸等地。此外广西、甘肃等地亦产。以吉林产量最大,主销华东、华北等地区。水獭是鼬科动物中较大的一种,半水栖兽类。体形细长,呈圆筒形。体重约为3~8.5公斤,体长可达50~80厘米,尾长25~48厘米。头部宽,稍扁而短,吻端不突出。眼小。耳小而圆。四肢粗短,趾间有蹼,爪短而尖。尾较长,超过体长之半,尾基部粗而尖端细。
【药材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卷缩团块状,直径3.5~8cm。全体呈黑紫色或黑褐色,表面光滑或微皱缩。肝叶7片大小不等,扁圆形,上端厚实,隆起,边缘较薄。前面3叶隆起,上部联合,下部由左向右依次变长,正面左右两侧肝叶对称,后面2叶较小,上部与右侧肝叶联合,其中最小的1片呈短尾状,另1叶呈三角锥形或犁头样。胆囊隐匿于左边2~3叶之间,肝脏的后下方结缔组织连接有一对肾脏,每一肾脏由11~17个肾组成复肾,呈瘤状。体稍沉重。断面淡棕色或黑褐色,质细腻,呈角质样,有鱼腥气。
【形态特征】
水獭是鼬科动物中较大的一种,半水栖兽类。体形细长,呈圆筒形。体重约为3~8.5公斤,体长可达50~80厘米,尾长25~48厘米。头部宽,稍扁而短,吻端不突出。眼小。耳小而圆。四肢粗短,趾间有蹼,爪短而尖。尾较长,超过体长之半,尾基部粗而尖端细。雌体有乳头3对。全身毛短而致密,有光泽。自额面部至背部及四肢外侧均为咖啡色。尾色与身色同。两颊及颈、胸、腹部颜色较淡,有浅黄色或白色细长的针毛,底基部仍为棕色。多栖息于江河、湖泊及溪流的岸旁,挖洞于水边的树根或苇草、灌丛下面。夜间活动善游泳和潜水,视觉及听觉都极灵敏。主要以鱼为食,亦吃青蛙、螃蟹及其他甲壳类动物。每年约繁殖一次,每次产1~4仔。獭皮质量极好,针毛细密,底绒丰厚,为我国主要经济兽皮。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湖南、湖北、四川、陕西、甘肃、西藏等地。
【鉴别要点】
鉴别正品水獭肝应掌握以下要点:一是水獭肝分七叶,左右两侧叶对称;二是肝叶坚实细腻,中厚边薄;三是肾为复肾、呈瘤状;四是具鱼腥气。
【快速鉴别】
呈大小不等的团块状,常连有肺、心及气管部分。獭肝分七叶,每片长约4~6cm,直径2—4cm,黑褐色,扁圆形,边缘较薄。正面看左右两叶相对称,另两叶较小,生于右侧上方,两侧肝叶的中间为动脉血管,直径约1cm。在血管后方上部,有一对橘瓣状物,11~17个小瘤块紧密排列复肾而成,为獭肝的特征。质硬,不易折断,断面黑棕色,胶质状,有鱼腥气。品质以身干,紫红色,整个成片状,无破碎残肉者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