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果园一样的品种,“化妆”的苹果每亩收入3000元至5000元,并能漂洋过海;而不“化妆”的苹果则身价减半,甚至至今还难以“出阁”。果品收入的巨大悬殊,给我省果农上了一堂生动的“市场”课。
昨日中午,望着满载苹果来自河北的大货车绝尘而去,淳化县方里镇夕阳村的杨老汉心里突然涌上一股难言的苦涩。按说,存在窑洞里的几万斤苹果今天终于卖完,该高兴了,可他反生“心病”——因为在另一个村子里娃他舅家也种了4亩“秦冠”,可人家去年果子刚收完就被客商“抢”完,总收入7200多元,而他因不满客商低价收购,一等再等,自家的果价不仅上不去,反而没人问津,眼看果子就要烂了,只好低价出售。今天他家4亩地产下的2万多斤果子只卖了3800元。“差距就在那个‘套袋’上”。杨老汉一屁股坐在门槛上懊丧地对记者说:“就因为咱家没给苹果套袋。”
据了解,淳化县是国家绿色果品生产基地,有果林40万亩,其中苹果园37万亩,去年产量达40万吨。该县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薛胜利介绍说,去年的苹果已销售85%,主要是“套袋”的富士、秦冠等优质品种,大多销往上海、广州、深圳等沿海城市,有的还出口国外。前几天还有客商上门采购,但已售完,供不应求。而至今还没卖出去的苹果约占总产量的15%,几乎全部是没“套袋”的秦冠、富士以及残次果。“而最主要的是,‘套袋’苹果价格比没‘套袋’的高出一倍”,薛主任说,“套袋”富士苹果每斤售价1—1.4元,比没“套袋”的高出0.4—0.8元;秦冠“套袋”每斤售价0.6元,比没“套袋”的高出0.2—0.4元,现在不“套袋”的秦冠每斤只卖0.16—0.19元,只有山东、河南、河北的果贩来收购,低价卖给农村市场。如再卖不完,就拉到果酱厂贱卖,果农痛心地称之为“倒垃圾”。看来,高中端苹果市场只认无公害无污染的“套袋”。
据了解,为提高果农的收入,当地政府已积极引导果农加强果树管理,推广科学务养技术。但由于果农在“套袋”等投资方面力不从心,有关人士呼吁出台更多的支农、帮农政策和措施。
苹果的市场前景广阔,规模化种植前景看好,带动了经济效益,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为了保证产业的发展,打破旧的种植观念,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帮助群众找到了新的增收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