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雨打风吹过,吃枇杷的季节又要“明年再见”了。此时,在鄞州咸祥一个名叫“冷水坑”的山沟里,31岁的王仲斌望着满山光着枝桠的枇杷树,喜悦涌上心头:两年前出城进山,望着5000多公斤待销的枇杷愁上眉头;今年5万多公斤枇杷丰收,“转转”手机就搞定了一半。
两年前,大学毕业的他选择了山中创业,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种枇杷容易,不会可以请个师傅帮忙;没门没路的,销售可不等人。”第一年,山上32亩枇杷相继成熟,瞧着满筐小山似的枇杷,王仲斌急得眼泪都出来了,一个劲地在微博上“求教”。结果还好,一季下来,只有几百公斤没有卖出去。
王仲斌不甘心失败。第二年枇杷刚挂上果,他就抛下学生的羞涩,跑乡镇、进社区,一个个单位,一户户人家做市场调研,了解人们对枇杷品种、口味的要求,然后再到批发市场、直销店学习推销、砍价的本领。到了5月份枇杷成熟,王仲斌基本上可以熟练自如地报价、议价,就连市果蔬市场的批发“老手”也佩服这个小伙子成熟、精明。当年,枇杷的产量一下增加到4万公斤,但王仲斌愣是用双腿把市场“跑”了出来。
这还不够。随着礼盒没有了市场,王仲斌开始琢磨如何用新的营销方式开辟大众和商务市场。这一回,他盯上了互联网。“年轻人、企业主都在网上进行消费,必须学会开网站、微店。”今年,王仲斌电脑和手机上“双箭齐发”,联系旅行社办采摘游,与企业办员工节,5月23日枇杷正式上市,冷水坑的枇杷已经被预订了一半。今年销售季,王仲斌也没有少在微信上“玩”,一条“单日满100元、每日前10位关注,立减10元”的微信,每天不知吸引多少人在手机微信上帮着转发、“吸粉”。
当然,火热的市场行情没有冲昏王仲斌的头脑,“产品卖得好,还得靠品牌。”这两年,王仲斌专门请来老师傅,教员工如何种植,他也重拾书本,一点点地学习光照、大棚、有机肥这些在工科课堂上没有学到的知识。另外,他还给自己的枇杷注册了“金绿”商标,在网上开设了“金绿枇杷专业合作社”网店。未来,王仲斌还想开金绿枇杷微商城。
“要让人们一提到王仲斌,就想到‘金绿’,一提到‘金绿’,就想到冷水杭的白枇杷。”两年滚山沟,这个“理工男”真的成熟了。
枇杷的市场前景广阔,规模化种植前景看好,带动了经济效益,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为了保证产业的发展,产业实现绿色转型,带动农民增收更有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