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片的洼地里,堆放着一车车新鲜的芹菜,已到收割出售的季节,大片的芹菜地还是一片葱绿,部分芹菜已然发黄。
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海拔一千多米,气候温凉,具有发展农业的良好自然条件。西吉人靠山吃山,多年来探索出了具有本县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之路,其中,芹菜产业成为西吉农业的支柱产业,芹菜也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金杆杆”。
往年的夏末,在西吉的十里八乡,地里的芹菜还没铲出来,全国的客商就已经到了西吉,他们从菜农处早早预定,才能及时买到上好的芹菜。
今年,“金杆杆”成了“草杆杆”。在芹菜丰收季,西吉菜农却没了往年的喜悦,面对低得不能再低的市场行情、有限的市场需求,怎样卖出地里的芹菜,成了西吉上下的头等大事。在西吉农村,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到处弥漫着浓浓的焦虑和失望。
“芹菜之乡”遇到了怎样的困境?当地如何应对?其根源又在何处?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赶往西吉进行了深入调查。
“芹菜之乡”遭遇噩梦
一辆辆拖拉机满载着刚从地里铲出的新鲜芹菜,从四沟八叉赶来,驶向一个个交易点;交易点上人声鼎沸,有人在议价、有人在洗菜,更多的人忙着装车。这些天,“芹菜之乡”西吉沸腾了。
在西吉,各种稀奇古怪的故事也在传播:一菜农拉到市场上的芹菜没被菜商看上,眼看着就要被倒掉,抱着碰碰运气的心理,他让邻居将菜拉到市场上再出售,菜商又觉得不错,就收下了。
“卖菜人也得长的帅,长得帅的老板卖的菜才有人要呢!”西吉农民以特有的幽默诠释着无奈的现实。
在西吉县吉强镇万崖村,八组村民张杰就遇到了类似的事。按照事先考察,一位南方菜商看上了他的菜,可当他铲完菜拉到交易点,水洗后准备装车时,老板突然以品质不好为由拒绝收购,同时,只给一拖拉机芹菜估了20元,表示如果张杰愿意,便可以装车。
张杰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为了及时给客户交付芹菜,他特意雇了8个人,每人每小时支付8块钱的工钱,铲了一晚上才装好车,光铲菜就花了360元。
“这是在欺负人。”张杰气愤地说。他认为,这是看着西吉芹菜大量滞销,菜农急于出手,菜商故意耍的手段,以此来压价,坑害菜农。听到菜商整车给出20元价格,张杰一怒之下将芹菜倒在了河坝里,引来山间成群的羊争着抢食。
目前,西吉的芹菜价格大幅低于往年,批发价大菜每斤0.2~0.2.5元,大小混合菜每斤0.3元,小菜0.45元左右。而在去年,西吉芹菜最低能卖到0.8~0.9元,最高的时候卖到了2.2元。
看着地里参差不齐的芹菜,西吉县将台乡明荣村六组农民刘宗刚有种受骗的感觉。
去年8月底种了一亩冬小麦,到今年3月份,刘宗刚不断接到村里和乡上的指令,“说是要建示范点,要求把冬小麦铲掉,全部种上芹菜”。虽然小麦长势很好,但无奈之下,刘宗刚还是铲掉了冬小麦,种上了芹菜。为此,他得到了600元补偿。
“芹菜地种3年后就不行了,必须得倒茬。”刘宗刚说,他种冬小麦的地已经种了3年的芹菜,按照多年的经验,芹菜连续种3年地力就不行了,必须得倒茬,为此,他特地种上了冬小麦。
“现在没人管了。”如今,芹菜长势不好,也卖不出去,乡上、村上也没人管,刘宗刚“贴钱是板上钉钉的事儿”。
同在明荣村,七组靳国军的损失更大。去年西吉芹菜价格好,靳国军一狠心,今年以600元一亩的价格“流转”了18亩地种芹菜。自己没有人力,18亩地全雇人种植、管理,靳国军大致算了一笔账,每亩地至少有4000元的成本。
如今,靳国军卖不出芹菜,只能干着急,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种菜致富梦成了泡影,还损失了7万多元。
30岁的万崖村农民马俊峰去年种了4亩芹菜,每亩有近万元收入,看着芹菜价格好,今年他将自家的5亩地全种了芹菜,并和媳妇商量不出去打工,就在家照看芹菜。
如今,看着地里日渐长高、急待出售的芹菜,马俊峰每天都要到村里的蔬菜销售代办点了解行情。每天,他满怀希望地离开家门,却总是带着叹息回家。
刚进入销售季时,马俊峰估摸着今年芹菜长势好,应该有个好收成,没去打工也算值了。如今,眼看着血本无归,小两口又筹划着出去打工的事。